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液晶產業行業分析報告 >> 面板囤積價格未挺回顧2010年LCD市場

面板囤積價格未挺回顧2010年LCD市場

2011-01-12 12:05: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10年是顯示器市場碩果纍纍的一年,3D、觸屏、超薄技術都在這一年發力。玩家可能領略到了顯示器市場的空前活力,在DIY領域除了顯卡能與之爭鋒,其它的硬體只能望其項背了。

  可是在這些令人煙花繚亂的新技術後面是什麼呢?是顯示器廠商的笑逐顏開嗎?實際上並不是,今年顯示器廠商的幸福感肯定不會超過國民的總體水平。因為顯示器的繁榮背後,出了很少一部分市場需求外,是顯示器廠商的權益之計。

  市場的繁榮與否主要取決於產品的銷售量,實際上2010年的顯示器銷售量和2009年沒有太大差別基本持平。然而顯示器和電視的生產量則遠遠超過了去年,加上顯示器廠商的上游整合,顯示器的競爭更加激烈。

  所以,顯示器市場並不繁榮。相反顯示器陷入了一種供大於求的困境,顯示器廠商和面板廠商正為之著急,並尋找方法解決。用新技術刺激消費就是廠商重要的權宜之計。

  產能的擴大可能顯示器市場出現困境的最直接原因,本年度出現了數十次較有影響力的市場整合。不管是在中國大陸、台灣還是韓系廠商,都在紛紛擴大產能。

  在大陸連續虧損7年的京東方,也已經將8.5代線鋪設完成。總投資超過175億元人民幣。在12月份又傳出京東方獲得百億融資的消息。

  另外,台系廠商和日韓廠商也不段增加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在今年的12月中旬,台灣「經濟部」官員就透露,通過了友達赴中國大陸投資的申請。獲得審批後的友達迅速在崑山行動,這次友達準備投入30億美元,建立7.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自此之前,友達宣布友達在蘇州建設的7.5代生產線將在2012年投產。

  除此之外,日韓廠商也沒有放棄對中國大陸市場的進駐。近日,網上播出三星和LG確定獲得在中國大陸修建8代液晶面板的權利。

  看似這些都是未來的產能,但是在這些顯示器廠商審批在大陸建廠的同時,其自身產能也在不斷增加。

  在產程不斷增加的同時,需求隨之增長,顯示器市場便會毫無質疑的活躍起來。事實上並非如此,2010年的顯示器銷量相對於去年並沒有增加。顯示器市場與其說是開拓邊疆,不如說是內部爭搶地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市場的錯位估計。

  2010年8月份下半年26寸電視面板的報價是120-128美元,下跌5美元,跌幅3%-4%。32寸報價177-182美元,下跌6美元,跌幅3%。37寸報價217-231美元,下跌3美元,跌幅約1%。40―42寸全高清低電視面板報價278-305美元,下跌了10美元,跌幅約3%。但因8月初才剛剛大跌10―13美元,累計第三季以來,40-42寸電視報價累計已下跌30美元左右,跌幅約達10%。

  原本,在暑假開學和新生入學之際,是顯示器的銷售旺季。在6、7月份,顯示器廠商紛紛囤積面板,希望在8月份發力。但是市場並沒有向預估那樣景氣,8、9月份的銷量並沒有增加。

  除了對開學市場的預估失敗,包括「五一」和「十一」兩個假期,顯示器市場也沒有出現搶購熱潮,致使前面做好準備的顯示器廠商庫存增加。

  在如此激烈市場競爭環境下,顯示器廠商和面板廠商要採取怎樣的措施,來應對呢?現在看來,兩種途徑。

  第一,顯示器廠商紛紛在外投資。在外投資,就要選擇消費還沒有被完全激發,但是具備消費潛力的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友達將聯手冠捷在俄羅斯投建液晶模組和系統組裝廠,還有冠捷獨立在巴西建立的面板廠,以方便當地市場需要。

  第二,就是增加對新技術的投入,挖掘中國市場對顯示器多樣化需要。比如3D面板。在今年的8月末友達宣布投資修建3D面板生產線。另外,面板廠商對平板電腦的支持,也緩解了一定的壓力。

  整個2010年是顯示器活躍的一年,也是廠商驚心動魄的一年。2011年,新技術的湧入將會為顯示器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LCD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LCD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