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烴是一種基礎化工原料,被認為是一個國家化工行業水平的標誌。目前我國已經掌握了國際上傳統的石油制烯烴工藝,能運行百萬噸級烯烴項目。
石油價格的上漲和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的雙重壓力,催生了我國煤制烯烴產業的興起,其中煤基甲醇制烯烴極具吸引力,並有望部分替代傳統的烯烴產品。目前,除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示範工程外,省級核准的煤制烯烴工業化示範項目還有2個,分別是神華寧煤集團52萬噸/年和大唐集團50 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統計,國內其他在建和規劃建設的煤制烯烴能力約1856萬噸/年,加上上述國家和省級核准的示範項目,目前國內共有在建、擬建以及處於規劃階段的煤制烯烴項目29個,烯烴產能達2018萬噸/年。
「十二五」期間,我國對乙烯產品仍將保持較高的剛性需求。因此,煤制烯烴有望具備產業化條件。
一是煤制烯烴有先進技術提供支撐。「十一五」期間,我國在甲醇制烯烴的研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突破了以催化劑為核心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終於打通甲醇制烯烴技術鏈條。2010年5月,大連化物所又研發成功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DMTO-II)並完成工業性試驗,進一步提升了甲醇制烯烴的經濟性。在「十二五」期間,這些技術還將得到優化和完善,為煤制烯烴的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
二是煤制烯烴工業項目打下了基礎。2010年8月8日,世界首套年產60萬噸甲醇制低碳烯烴工業裝置在包頭神華投料運行一次成功。截至「十一五」末,神華、大唐的煤制烯烴項目都已成型。而其他著名企業,如陶氏化學、道達爾、中石化也都介入該領域。目前國內已有多套大規模裝置在運行。因此,「十二五」期間,中國的煤制烯烴將拉開產業化序幕。
但是,煤制烯烴要真正產業化並產生經濟效益還面臨較多的制約因素。很多煤制烯烴裝置位於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但水資源、環保、技術等多重約束正制約著產業的發展。「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石油路線烯烴仍將處於主導地位,而煤制烯烴主要是起補充作用。政策將根據環境和資源承載力實行總量控制,適度發展。」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劉延偉說。
更多煤制烯烴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煤制烯烴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