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進口縫製設備以絕對優勢盤踞於中國市場,大多數服裝企業心甘情願花高價購買進口設備,而國產設備叩開眾服企大門的路程卻異常艱辛。這其中原因何在?為了了解服裝企業對於國產縫製設備最真實的印象和評價、國產縫製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的實際表現情況,以及在不遠的將來哪些具有潛力的縫製設備會有出色的市場表現,特對服裝企業展開了一次縫製設備使用摸底調查,參與本次調查的服裝企業566家,大型企業占4%,中型企業占19%,小型加工廠占77%。
國產品牌近年高速發展
從調查問卷結果來看,雖然在選擇比例上進口設備占了優勢,但國產設備經過多年的提升與發展也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標準、傑克、中捷這些國內縫製設備骨幹企業的產品正在漸漸走進服企,同時市場占有率也相對平均。
但由於長久以來對進口設備美譽度的思維慣性,以及客戶的觀念還停留在對國內產品之前的印象,還是有許多服企對於國內縫製設備的最新發展不夠了解。北京格格旗袍有限公司品牌運營總監張荔鵑告訴記者:「我們公司一直以來都只使用日本兄弟的縫紉機產品,一方面是我們已對這個品牌建立了足夠的信任,另一方面似乎我們接收到的國內品牌的宣傳信息也不是很多。」記得前幾年在一次國內某大型服裝企業的設備招標中,一知名國內縫製設備企業竟被對方指為從未聽說過。看來對外宣傳還是本土品牌的一個短板,提升產品品質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推介環節,尤其是在中國這個長期推崇國外縫製設備的市場。
近幾年,國內經銷商也在有意多向客戶推薦國產產品。汪家維對此提道:「近幾年國產縫紉機品質實際上是在以幾何級速度提升,而且不是個別企業,而是整個行業的提升。如太子龍這一次在安徽設廠,就一次購買了2000萬元的傑克設備。」在採訪中,北京凌宇信誠縫紉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義安也介紹道:「像邯鄲雪馳羽絨服、天津新華服裝公司都長期在使用通宇的設備,雪馳曾一次性向通宇下了幾千萬元的訂單,而最近新華也購買了幾百台通宇的電腦平車。」
服企和經銷商都在如此糾結「進口」和「國產」,也有業內人士對此估算,其實即便是國外的縫紉機品牌,也大概有80%—90%是在中國生產的。雖然在具體的生產工序、檢驗流程上,二者還是有所差別的,但這畢竟也給國內縫紉機行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也是中國縫製設備行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進口設備仍占優勢——口碑好
大多數服裝企業還是偏愛進口縫製設備。在參加投票的所有企業中,選擇進口與國產設備比例為2:1的占81%,比例為1:0的占了4%。
據了解,由於國產工業縫紉機起步比較晚等原因,近些年來國內服裝企業一直保持著對進口設備的信賴度。尤其是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內銷品牌企業,在綜合考慮設備的質量、穩定性、售後服務等諸多因素後,往往會選購價格相對高一些的進口貨。合肥兄弟服裝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家維在採訪中說:「一般機型,進口機器會比同類國內機器高出差不多2000元。」
對於一些大廠家動輒幾百台甚至幾千台的進貨量,這個差價應該不是一個小數目。
但我們也能看出服裝企業設備換代的大致周期,近60%企業的選擇為5—8年,選擇1—3年換一次設備的只占不到4%。可見,服企在購買設備的時候考慮更多的不是價錢,而是性價比。北京歐姿國際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先生對此表示:「由於縫製設備基本屬於耐耗品,不會頻繁更換,所以從長遠考慮,還是買進口設備划算一些。」
經銷商是主要購買渠道
在眾多企業中,絕大多數都表示向當地經銷商購買為主要購買渠道。在所有調查企業中,選擇向經銷商購買占了總數的62%。但也有個別大型服裝企業,如果單次購買數量比較大,也會考慮直接到生產廠家訂貨。
縫製設備銷售主要以經銷商為中介,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大量存在的中小服裝企業單次採購量不會太大,如果直接到廠家訂貨,所產生的物流等成本會大幅增加。同時,「和服裝企業的相對分散分布相比,縫製設備企業的分布還是相對集中的,由於售後服務對於縫製設備使用的重要性,如果直接從廠家購買,廠家就需要常駐技術人員為企業服務,各方面成本都會提高。還有像欠款、收款這些問題也都不方便。所以,縫製設備的購買還是很受地域影響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企業會選擇經銷商的原因吧。」楊義安解釋道。
更多縫紉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縫紉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