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汽要銷500萬輛,上汽600萬輛,東風500萬輛,長安500萬輛,北汽400萬、廣汽300萬、比亞迪300萬、奇瑞200萬、吉利、長城200萬……
2015年,應該是值得大家期待的一年,屆時,國內僅前15家汽車集團的總產能就將超過4300萬輛,本來,按照前兩年的發展速度,2015年,中國新車總銷量達到4000萬輛的規模似乎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今年,市場似乎有了轉向的苗頭,一季度增幅回落到了個位數,這讓許多習慣了高速增長的中國車企很不適應。
儘管如此,在上海車展,我們依然看到無比火爆的局面,感覺是所有廠家都在豪中國的未來——不也不行,現在除了中國,哪裡還有這麼大的市場呢?所以,我們採訪的幾乎全部外國巨頭和大多數國內車企高層都眾口一詞地認為,未來10年,中國汽車市場依然會保持10%的增長速度。
太樂觀了。我們簡單地做道算術題,以2010年1800萬輛計,如果以10%的平均增幅增長10年,到2020年,中國的新車年銷量就要達到4668萬輛!先不考慮什麼油價、停車、道路等等因素,光是石油供應,用乘聯會秘書長饒達的話說,屆時中國的進口量就要年增3.5億噸,根本是不可能保證得了的。
汽車行業里,當然也有認識清醒的,比如上汽通用五菱總經理瀋陽就明確表示,負增長不是可能,而是一定的。他告訴記者,一季度市場實際情況比數據表現出來的要嚴峻得多,一方面去年的部分銷量轉移到了今年,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數據多是批售而非零售,很多車積壓在渠道里。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陳斌波也提出,今年三四季度,出現單季負增長的機率相當大。
不要以為新能源汽車的普及能解決石油資源的剛性約束,由於電池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充電時間長這3大不足,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突破,2020年前,電動車的大規模普及幾乎是不可能的,包括J.D.POWER在內的國際著名市場諮詢機構都預測2020年前,電動車的比例難以達到10%。退一步說,即使電動車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可以大規模普及了,但是電從哪裡來?資源的剛性約束在新能源時代,會依然存在。其次,停車難、堵車嚴重的問題,對電動車是同樣存在的。
不用說太久之後的事情,眼下,汽車行業面臨的不利因素就很多,挑戰就很大。吉利汽車總裁楊健一口氣列舉了好幾條,如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勞動力成本上升、產能放空、惡性競爭,其實,還遠不止這些,油價持續上漲,「邁八奔十」而去;城市堵車嚴重,大城市紛紛擬定限購限行政策;車位比房子還貴……一季度的車市調整還只是剛剛開始,車市不增長甚至負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管你做好了準備沒有,邁過1800萬輛大關的中國車市,已經不再可能高歌猛進,至於2000萬還是2500萬,頂在哪裡都有可能,但頂是一定存在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4000萬輛是不可能的——別用千人保有量的概念和我辯論,因為社會剛性約束擺在那裡。
當然,就像長安集團董事長徐留平所說,調整也是好事,否則落後產能就無法淘汰,行業就不能真正進步。從這個角度,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今年可能出現的車市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