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央
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著力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並從「嚴格目標責任和管理」、「加快建立節能減排市場機制」、「加強環境保護」、「堅持建設性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和合作」等方面進行了部署。
我國一貫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將其作為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議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增加碳匯等多種途徑,實現了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計下降19.1%、以能源消費年均6.6%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11.2%的增速重大成就。
但應該看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深入,我國節能減排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一方面,單位GDP能耗下降取得的減排成果被GDP快速增長所抵消,能源消耗與溫室
氣體排放總量仍逐年增長,國內環境壓力與國際減排壓力凸顯。另一方面,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民生改善之間的協調難度加大,以「關、停、並、轉」為主要特徵的節能減排方式後勁不足。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統計,2011年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和
投資增速加快,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只降低1.6%,目前看難以完成年初設定的3%-3.5%的目標,一些地區有可能會繼續採取去年諸如拉閘限電、工廠停工、暖氣停供等方式來完成節能減排任務。這足以說明,我國迫切需要創新節能減排方式,探索能夠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低碳發展路徑。
一是管理機制創新。強調「綠色GDP」理念,綠水青山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一筆特殊GDP,節能減排工作是增加「綠色GDP」的過程,而不是減少。因此,在嚴格節能減排目標責任時,既要建立「問責制」,也要建立「獎勵制」,獎懲聯動,才能有效激發各級領導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二是市場機制創新。碳稅與碳交易是國際公認的節能減排市場機制,但在中國大規模推行尚需時日。目前更符合中國國情的方式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即由節能服務公司為企事業單位提供合同化、專業化的節能診斷、融資與技術改造等服務。這種方式可以降低用能單位的資金和技術風險,並能將用能成本「透明化」、節能效益「顯性化」,同時節能服務企業能夠以節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資和獲得合理利潤,創造經濟效益。
三是防治方式創新。對大氣、水體、重金屬、農業面源等污染的防治,應樹立全球化視野和生命周期理念,強調供應鏈全過程的環境污染最小化,而不是僅僅在末端「關、停、並、轉」。擴大能源產品進口、控制資源性產品出口、推廣環境友好型材料的研發與使用、發展再
製造產業、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等,都可以成為有效的環境污染防治手段。
四是核算方式創新。當前我國與已開發國家的碳排放爭端日益突出,關鍵問題是缺乏各方普遍認同的公平、公正、公開的碳排放評價標準和執行機制。基於「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有必要建立碳排放的溯及機制,科學核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碳排放轉移量,在此基礎上計算真實排放量,作為制定碳排放約束指標的基數。
更多節能減排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節能減排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