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供的數據,「十一五」,國家安排中央資金2250億元,支持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節能環保能力建設等,帶動全社會投資約1.6萬億元,形成節能能力約3.4億噸標準煤,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6500多萬噸,燃煤電廠投運脫硫機組超過5.78億千瓦。
在重點領域節能領域,我國組織開展了千家企業節能行動。這些高耗能大型企業積極推進節能減排,通過開展能源審計,編制節能規劃,實施能效水平對標,公告能源利用狀況等,顯著降低了能源資源的消耗和浪費。「十一五」期間,這些企業節能1.65億噸標準煤。
在江蘇省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了解到,這家企業成立了節能減排研究所,先後實施能源管控、餘熱回收發電、污水處理、燒結機煙氣脫硫等一系列項目,提前兩年完成上級部門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公司總經理張文基說:「近5年來,公司投入10億元用於節能改造,累計完成節能量37萬餘噸標準煤,實現了節能減排和降本增效的雙贏。」
「十一五」期間,我國強化產業政策和項目管理,提高節能環保准入門檻,嚴把土地、環保、能耗、信貸等關口,調整高耗能產品出口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在此期間,全國累計關停高耗能、高排放的小火電機組7682.5萬千瓦,超過了英國全年的發電裝機能力。
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人們驚喜地發現,藍天越來越多,水漸漸清了,山更綠了,大城市的空氣也越來越乾淨。這些可喜的變化和近年來全國上下節能減排行動密不可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世界各國共識。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從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出發,創造性採用切實可行的各種措施,推進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就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將節能減排這兩個既相聯繫又不相同的措施整合起來本身就是一種制度創新。一般說來,節能有利於環境保護。」周宏春說。
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2007年4月,國務院召開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溫家寶總理全面部署節能減排工作。此後,國務院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條具體工作安排。許多省(區、市)建立領導機構和協調機制,落實責任制和政策措施,各級政府推動節能減排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
為把節能減排目標落到實處,我國採取了經濟的、法律的乃至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實施重點工程,推廣先進技術和產品,推動重點領域節能,發展循環經濟,推行市場化機制,完善經濟政策,健全法規標準,加強能力建設,廣泛開展宣傳等。
更多節能減排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節能減排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