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熟悉視頻監控應用的朋友可能都會有如此的感覺,全景監控攝像機在監控領域的發展著實有著不短的時間了。而從全景監控攝像機的技術特點來看,獨特的監控視角以及畫面的完整程度為這類產品搶占了更加穩固的應用市場。如此看來,全景監控攝像機本應有著更加充分的市場發揮才是,可以在實際應用當中,全景監控卻在很多的環境中,處在一個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呢?
看得見但是看不遠的魚眼監控
在如今的全景監控攝像機中,魚眼鏡頭一直是當前全景監控的主要應用理念。比起其它的監控模式,它巧妙的將遠近與角度都不同的場景融進了一個十分有限的範圍當中,卻又很好的保證了視頻效果的完整性。
不過,雖然我們在視頻的完整度上有了很理想的保障,但是在視頻的對焦距離,乃至清晰度上卻依然有著非常大的局限性。由於大部分的魚眼監控攝像機為了能夠實現它的監視角度,因而在成像的遠視程度上,大多以犧牲焦距為代價,所以使得這類監控設備在監測遠距離物體的效果顯然要比監控範圍的表現上遜色的多。
看得遠卻看不全的分鏡頭監控
除了魚眼監控以外,一些依靠多鏡頭監控的全景攝像機如今也開始更多的運用我們的市場當中,比起魚眼監控更重角度而輕距離的特點,這類的魚眼監控攝像機依靠單個鏡頭的性能,從而將一些更遠更偏僻的場景能夠更加清晰的盡收眼底。
不過,這類監控攝像機雖然自身的監控距離實現了進一步的擴大,但是清晰度與監控距離的矛盾衝突卻並沒有實現徹底的解決。如果對這類攝像機選用一般的鏡頭,那麼一些監控邊緣的盲區將會影響著監控的整體效果,而如果採用廣角鏡頭的話,雖然盲區的問題可以稍稍實現一部分的緩解,但是每個鏡頭周邊的畸變卻同樣影響著我們需要全面監控時的工作質量。因此,分鏡頭模式目前同樣難解全景監控距離與廣度的衝突。
雖然如今有很多的魚眼監控攝像機通過提升設備的像素,來滿足對於一些遠距離場景的清晰度需求,不過這樣的對於在焦距上的欠缺還著實有限。
全景監控未來何去何從?
從目前的應用特性來看,全景監控的技術性能就像它在監控過程中所表現的特性一樣,有著很廣的覆蓋面,但是在"求精"方面,卻依然需要邁出更大的步伐。
解析度需要更精細
對於監控攝像機來說,解析度的高低無疑是衡量監控設備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相對於普通的監控攝像機,很多全景攝像機的解析度目前還尚且只能用"糙"來形容。
相對於普通攝像機更大的監控範圍,從解析度的密度來考慮,同樣像素的監控攝像機只會在全景攝像機上發生更多的像素分散與退化。因此,這也就註定了同等監控像素下,全景設備的清晰度要更低一些的結果。可是,在如今解析度屢屢拔高,高清變化已經達到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如果指望全景監控攝像機能夠達到像一些高端監控的成像效果,再次拔高解析度已經成為唯一的選擇。
低照度性能的提升
目前,低照度已經成為普通攝像機主攻的發展方向之一。但是對於全景攝像機來說,更廣泛的監控領域也就意味著更加複雜的光照環境。而如何在如此"多彩"的領域中去區別的對待不同的光照環境,恐怕想想也都是一個麻煩事兒。
對於傳統的監控攝像機來說,濾光片與紅外燈是這些設備滿足夜視需求的重要配置,但是在全景監控中,對於後者的需求顯然要高出很多,或許濾光片的應用還能為我們提升些許的低照度能力,但是紅外燈的應用對於全景監控來說,無疑就是更大的考驗了。因此,能否將紅外燈的效果進行"發散",也使能否將全景攝像機從夜視尷尬中解救出來的重要方向。當然,除了低照度意外,寬動態也在面臨著幾乎一致的困境與糾結。
智能化關乎設備價值
如今,智能化的引入已經成為監控攝像機十分重要的衡量槓桿。隨著監控攝像機覆蓋面的愈發廣泛,大家對於攝像機智能化的需求也越發的提升。
對於全景攝像機來說,面對更加廣闊的監控視野,也就意味著工作量的提升。指望一兩個人去顧及到那些畸變空間裡發生的事情,的確有些強人所難的意味。而這也就對智能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在目前的全景攝像機中,一些組合式鏡頭對於智能化的應用或許可以用"經驗豐富"來形容。但是對於魚眼監控來說,如何在整個的全景監控範圍內進行明確的場景分析,恐怕是全景監控在未來發展中不得不去突破的難題與需求。
作為視野更加開闊的監控設備,全景攝像機本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便利,但是也是因為這些便利,卻給監控技術的提升帶來了不少的難度,甚至有時候還反過來影響了我們的應用。
不過,從技術的側重趨勢來看,全景監控與一般監控攝像機的特點更多是"專"與"全"的較量,而我們對於全景監控也更多的習慣在"全"的基礎上更多的要求它的"專"。因此,雖然當前的全景監控在應用中可能還有種種的不順,但是一旦這些技術的瓶頸被新的技術所突破,全景監控將會給監控應用市場帶來根本性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