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西北內陸棉區棉花種植連成了片,已有600萬畝左右的機采棉面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棉花種植相對集中,一個種植戶植棉面積可達幾十畝甚至上百畝,這有利於推廣棉花機械採摘。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在黃淮海地區才剛剛起步,處於探索階段。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群眾認識不足,多處於觀望狀態。二是要選育適合內地氣候和機采特點,鈴期短、吐絮早而且集中的早熟品種。三是機采棉的種植模式與傳統種植不一樣,須規模化成片種植,應迅速適應新模式。四是采棉機價格昂貴。目前國內使用的采棉機多是進口機械,每台200萬元以上,在沒有面積作保證的情況下,企業和專業合作社不敢購置。五是目前的軋花廠沒有與其配套的清雜工序,要加工機采棉就要花錢購置清雜設備。
提升棉花生產機械化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內采棉機製造企業根據國內棉花生產特點,不斷創新,改進技術工藝;需要從棉花品種、栽培、管理到採收各個環節機械化同步發展;需要地方政府統籌布局,規模化種植,農業、農機、供銷、農技推廣等部門相互配合,提供技術支持;需要政府對購置采棉機的企業或專業合作社、軋花廠清雜設備技術改造提供資金扶持。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和消費國,棉花面積占種植業的3%,產值達10%。近10年來,我國棉花面積從8889萬畝下降到不足7000萬畝,下降趨勢明顯。特別是黃河流域,棉花面積從3864萬畝減少至2918萬畝,年均減少157萬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棉花生產周期長、環節多、機械化水平低,用工多且作業環境艱苦。
從2012-2017年中國棉花行業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了解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根本出路,采棉機是棉花全程機械化的關鍵環節。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的棉花是由機器採摘的,美國、澳大利亞、南美等農業已開發國家機械化收穫率達100%;西班牙、保加利亞和希臘等中等農業已開發國家的部分棉花也是由機械採摘;農業欠已開發國家阿根廷和巴西等國機采棉技術也發展較快。我國棉花種植面積在7000萬畝左右,2012年機采率僅為8.26%,且主要集中在新疆棉區,黃淮海棉區機采試點才剛剛開始。2013年深秋在山東濱州、濰坊、德州及河南安陽等地的機械採收試驗表明:摘錠式采棉機采淨率為87.4%~93.3%,採收效率為7~10畝/小時,含雜率約7.4%;指杆式采棉機采淨率為86.3%~92.5%,採收效率為6~8畝/小時,含雜率約為10.8%。
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聯合南京農機化所加大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棉花全程機械化的研發力度,實現農藝農機融合,全程基本上實現機械化,可節省植棉人工成本70%左右。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也是勞動密集型作物。目前種棉比較效益下降、人力投入成本高是限制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的瓶頸因素,推廣機械化植棉已成為棉花發展的根本出路,如此才能有利於保障我國棉花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近幾年,在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行業科研專項等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的支持和院科技創新工程的推動下,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聯合南京農機化所加大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棉花全程機械化的研發力度,實現了農藝農機融合。根據機采棉特點,研發出具備吐絮集中、果枝始節高、豐產穩產性突出等特點,適宜機采的棉花新品種,為推廣棉花採收機械化打下基礎。利用生物降解地膜覆蓋,減少了農田地膜污染,減輕棉農高強度的田間揭膜操作;收穫期採用機械化採收。全程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節省植棉人工成本70%左右。
更多棉花機械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棉花機械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