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2025年小麥行業前景分析:加速產業化應用

2025年小麥行業前景分析:加速產業化應用

2025-03-13 09:19:42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小麥作為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在保障糧食安全和滿足多樣化食品需求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對專用小麥的需求日益增長。弱筋小麥作為製作餅乾、糕點等食品的專用型小麥,市場需求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2021年中國小麥(麵粉)產業報告顯示,我國小麥消費總量為14554萬t,其中餅乾生產消費量在1250萬t以上,年均增長率為11.04%。然而,國內弱筋小麥產量僅能滿足生產需求量的10%左右,仍需大量進口,這也為我國弱筋小麥產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諸多挑戰。深入剖析我國弱筋小麥產業現狀,探尋有效的發展對策,對推動小麥行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小麥行業前景分析

  一、我國弱筋小麥的種植區域與現狀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小麥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我國弱筋小麥產區主要集中在黃淮南片麥區、長江中下游麥區和西南麥區,其中長江中下游麥區憑藉其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熱量充足、年降水量在800-1300mm,小麥生育中後期降水偏多的自然條件,成為發展優質弱筋小麥的優勢區域。該區域主要分布於江蘇、河南、安徽和湖北四省。此外,四川、雲南、貴州等部分區域也有弱筋小麥種植,尤其是隨著釀酒專用弱筋小麥需求的增大,長江上游弱筋小麥種植面積不斷增加。

  不同省份的弱筋小麥分布區域和主栽品種差異明顯。2020-2023年,江蘇省弱筋小麥種植集中在沿江、沿海以及蘇南太湖和丘陵地區,總種植面積約53萬hm2,主栽品種有寧麥系列、揚麥系列等;河南省專用弱筋小麥生產區主要在豫南沿淮優質弱筋小麥適宜生態區,常年種植面積約20萬hm2,主推品種包括揚麥15、皖西麥0638等;湖北省主要分布在鄂北麥區和江漢平原麥區,總面積約6-7萬hm2,大規模種植的品種有揚麥30、鄂麥580等;安徽省主要集中在沿淮及江淮丘陵地區,種植面積約6.7萬hm2,以寧麥系列、揚麥系列和皖西麥0638等為主要種植品種;四川省是釀酒專用弱筋小麥種植適宜生態區,中北部麥區山地、丘陵、平壩相間,釀酒專用糧基地面積6萬hm2以上,主推品種有綿麥902和川輻14等;雲南省主要分布於雲南南部,當地優質弱筋小麥有德麥8號、雲麥114等;貴州東部麥區是弱筋小麥適宜種植區,安麥5號、黔麥19號等是當地主栽品種。

  二、我國弱筋小麥的研究進展

  我國弱筋小麥品種培育雖起步較晚,但在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努力下,新育成的品種在抗病性和弱筋品質方面有顯著提升,為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種源保障。近10年來,各地培育出眾多優異品種。從品質指標看,近10年來我國育成的弱筋小麥品種蛋白質含量在9.6%-13.2%、濕麵筋含量在18.4%-28.3%和穩定時間在1.1-5.3min。近5年育成品種的這些指標及其年際變異係數均小於2013-2018年的品種,表明品質更加穩定。與美國軟白麥和軟紅冬麥相比,我國弱筋小麥部分指標數值略高,與美國軟白麥品質更為接近。

  在豐產優質高效理論、技術攻關和集成應用方面,相關科研單位也進行了大量探索。通過對弱筋小麥品質調控、群體形成、氮密調控、葉片衰老等方面的研究,創建了一系列栽培技術體系;對籽粒氮素、品質形成及麵粉理化性質等進行系統研究,建立數學模型評估環境對弱筋小麥生產的影響,並構建品質定向調優技術體系;探究小麥耐漬機制以及逆境條件下稻茬小麥產量及品質形成機制,提出豐產提質增效技術途徑。這些研究成果極大地提升了弱筋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提高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三、我國弱筋小麥產業面臨的問題

  (一)品質評價指標不完善

  目前,我國優質弱筋小麥的評價主要依據1999年發布的國家標準和2013年發布的相關標準,這些標準主要以蛋白質含量、濕麵筋含量、穩定時間等為評價指標。但小麥品質涵蓋籽粒、麵粉、麵團和烘焙品質等多個方面,現行標準在評價弱筋小麥麵團特性和終端產品等方面缺乏相關指標。例如,現有指標無法準確評價品種是否適合餅乾和糕點的烘焙,且蛋白質含量、濕麵筋含量和穩定時間受環境影響大,同一品種在不同環境下差異明顯。此外,溶劑保持力和吹泡示功儀參數等重要評價指標在弱筋品質改良中尚未得到廣泛應用。因此,建立優質弱筋小麥籽粒、麵粉、麵團和烘焙一體化評價體系迫在眉睫。

  (二)豐產優質協同提升的機制不明晰

  儘管在弱筋小麥品質形成機制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進展,如定位了相關QTL,揭示了部分遺傳機制,但仍存在諸多問題。產量與品質協同調優的分子機制不明確,在不同環境下弱筋小麥產量與品質變異的遺傳機制、基因網絡調控和生理生化特徵等基礎理論問題尚未明晰,豐產與優質協同提升的分子調控與代謝機制也未得到解析。同時,現有弱筋小麥品種的麵粉品質性狀受氣候、栽培管理影響大,穩定性差,難以滿足高品質食品製作要求,在麵筋強度穩定性、蛋白質含量精準調控和特定烘焙品質特性改良方面與國外存在差距。

  (三)關鍵栽培技術亟待突破

  研究人員雖在弱筋小麥關鍵栽培技術上有不少成果,如明確了氮肥、播期、密度等對品質形成的調控途徑,但量質協同矛盾依舊突出。實際生產中,農民為追求高產過量施用氮肥,不僅增加種植成本,還嚴重影響弱筋小麥品質。當前,弱筋小麥栽培的肥料運籌管理、增穗降氮、根葉防早衰等技術仍不完善,尚未形成以優質弱筋小麥品種為核心的量質協同提升技術體系,制約了弱筋小麥的大面積推廣。此外,長江中下游稻麥輪作模式下,前茬水稻收穫期推遲、小麥播前降雨過多和積水導致遲播或晚播,以及小麥生長後期高溫多雨引發的早熟、穗發芽和病蟲害加重等問題,也給弱筋小麥生產帶來嚴峻挑戰。

  (四)集成技術模式到位率低,產業效益不高

  弱筋小麥種植對技術要求較高,但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品種培育、關鍵栽培技術研發和示範推廣方面,科研院所參與度高,種業企業和食品加工企業等產業鏈環節參與不足。部分優良品種因缺乏宣傳推廣未得到有效應用,現有栽培技術缺乏系統集成整合,區域適應性差,導致推廣難度大。同時,優質弱筋小麥產銷銜接不暢,訂單生產面積小,缺乏大型收購和加工企業,農戶種植的弱筋小麥難以實現優質優價,企業高價採購又會增加成本,不利於產業可持續發展。

  (五)進口依賴嚴峻且渠道單一

  2023年我國小麥進口量達1210萬t,優質(強筋、弱筋)小麥年進口量占比超過60%且呈上升趨勢。弱筋小麥進口主要來源於澳大利亞白麥和美國的軟紅冬,這兩個國家的進口數量占比在90%以上。進口來源單一、渠道布局不合理,嚴重威脅我國弱筋小麥產業發展和糧食安全。

  四、推動我國弱筋小麥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完善弱筋小麥評價體系

  對標國際弱筋小麥生產大國,國外的評價標準更為詳細。我們應在現有評價基礎上,增加麵筋指數、麵粉溶劑保持力和吹泡儀參數等指標,提升品質評價精準度。研究表明,這些指標能更全面地反映弱筋小麥的品質特性,有助於篩選出更適合市場需求的品種,提高優質弱筋小麥新品種的培育效率。

  (二)加強基礎研究和品種培育

  加強弱筋小麥基礎研究,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方面,要加強國內外優質弱筋小麥品種資源的搜集和鑑定,引進低蛋白、筋力弱、延伸性好等優異種質,豐富國內種質資源庫。另一方面,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基因編輯等先進技術,精準改良弱筋小麥品種的麵粉、麵團和烘焙特性,挖掘和鑑定產量與品質基因,探究其調控網絡及響應機制,培育出高產、優質且抗赤霉病等病害的弱筋小麥品種。

  (三)創新栽培技術與協同推進

  以豐產優質協同提升為目標,在土壤耕作、水肥調控、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方面開展技術優化。通過機械化精播壯苗、優質增產高效施肥和主動防控病害等措施,實現弱筋小麥的提質增效。同時,建立政府主導的協同攻關機制,鼓勵種業、麵粉企業、農機企業和科研院校組建創新聯合體,強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挖掘增產提質潛力。在技術推廣上,對接新型經營主體和種麥大戶,創建不同層次的示範區,加強技術培訓和全程服務,確保示範區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四)加速產業化應用,提升產業效益

  小麥行業前景分析指出,構建全國和區域兩級弱筋小麥育繁推一體化平台,優化品質評價標準,建立試驗和示範基地,加大新品種和栽培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強產業示範園區建設,創建區域特色品牌,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帶動當地弱筋小麥生產。推動科研成果與縣域、示範園區精準對接,調動各方積極性,實現優質弱筋小麥訂單式生產,促進種植規模化和生產標準化,提升我國小麥產業整體效益,保障糧食安全。

  我國弱筋小麥產業在市場需求增長的背景下,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著品質評價體系不完善、基礎研究薄弱、栽培技術有待提升、產業化程度不高以及進口依賴等諸多問題。通過完善評價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品種培育、創新栽培技術、加速產業化應用等一系列對策的實施,有望提升我國弱筋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增強產業競爭力,推動弱筋小麥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滿足市場對優質弱筋小麥的需求,促進小麥行業的多元化發展。

更多小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小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