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絡社交」、「微社交」等詞已無法直觀精確地形容網絡社交的現象和本質時,我們或許應該用「屏社交」一詞去描述普遍意義上的「網絡社交」。
近日,資深媒體人陳序的新書《主編死了》、微博開放平台員工徐志斌所寫的《社交紅利》、曾任中國聯通董事長兼總裁的王建宙的新書《移動時代生存》等書,都解讀了大數據時代新的社交關係。
「屏社交」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們的存在感。它以其技術便利,最大程度地釋放了人們難以饜足的貪慾,卻無法幫助我們消化不斷囤積的社交慾念和嚴重過剩的社交存量。因而,當下我們的社交從來沒有這麼透明和做作—人人都並不真的在乎別人怎麼樣,卻都樂於分享自己的狀態,等待別人作出反應。如果沒有人點讚跟帖,這條動態似乎就是不存在的。
公共進化論:公與私的界線消失了
「屏社交」給公共生活帶來的最大衝擊是,它把一切私生活都卷進了公共的範疇。也可以說,純粹的公共生活亦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又一個不同時空、語態的私生活,而公共乃是其總和。因而,公與私的界逐步變得模糊。隱私已經被屏社交部分地瓦解。
像我這樣的網絡「話癆」,很多微博、微信是發給自己看的—粉絲少得可憐。使用者固然認為他的屏屬於他的隱私,並視之為一個自願示人的日記本,只是禮貌性公開。他通常得到的回應也只是「禮貌性忽視」—沒有點讚、跟帖、轉發。
時空的錯位與疊合,在微博微信刷屏時經常發生。發動態的人總是假想他人「此刻」會看到。有時到了第二天甚至更久才有人「點讚」。如果我想了解一個人,翻看他的微博或微信朋友圈,能看到許多之前的動態,這相當於我「認識」他的時間點被「提前」了。這就是傳播的長尾效應,究竟可以有多長?理論上可以無限延長。
傳播的長尾首先帶來了傳播的革命。過去,傳播常常是一次完成的。在「屏社交」中,傳播的次數理論上卻是無限的,只要有人續傳,就能像擊鼓傳花一樣使之不沉。
因此,陳序出書《主編死了》,在「屏社交」的輿論場裡面,他認為,主編將褪去職業經理人的光環,與普通的、業餘的選手們同場共舞。
理論上每個「屏社交」中人都是一個傳媒人。傳媒業急劇變大,競爭從單純的內容和經營競爭,轉向更繁雜的境地。而傳媒人自身的「朋友圈影響力」成為了核心競爭力。「影響有影響力的人」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從這個意義上說,主編和傳統的媒體並沒有「死」,但先驗的光環確實是死了,新的光環需要在傳播市場的競逐中重新自我加冕。所以陳序在《主編死了》一書中說:「曾經服務於媒體的個人開始其終極旅行,媒體不再是他們歸屬的組織,而成為他們延伸的能力」。
手機進化論:新伴侶和新「器官」
王建宙認為:「社交網絡改變了人的行為方式。以前看到有趣的事,記在心裡,見到朋友時講述給大家聽;現在看到有趣的事,立即拍下照片,發微信與朋友們一起分享。處於社交網絡的人,會養成事事喜歡與人分享的習慣。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又變成了一種責任。」
因此,手機成為「屏社交」中的第一屏。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移動端的用戶增量主要來自小城鎮和鄉村等偏遠地區,而且多是處在沒有無線網絡的環境中。對這部分用戶來說,手機屏不僅是重要的社交屏,亦是唯一的社交屏。對城市用戶來說,手機也仍是最普遍的社交第一屏。
今天,絕大部分人手機不離身,並頻繁地更新換代。手機已經高度「進化」:手機上的「屏社交」軟體及各種應用程式,誘使人們與手機難捨難分。手機最初作為一個通話工具,從簡訊時代就開始大量占據人們的非通話時間。在屏社交時代則變本加厲,與之24小時親密作伴,我們可以稱之為「手機依賴症」或「屏社交依賴症」。找不著手機時慌亂失措,真恨不得把手機植入體內,使之成為我們的「器官」。
耐人尋味的是:似乎我們對待自己任何一個「器官」的關切,都不如手機這個「機械器官」來得頻密。每當我觀察自己,常為自己這種被莊子譏為「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的行為感到汗顏。
據網際網路應用報告分析認為,手機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們的器官,是因為它能聯網,它萃取了我們的「關係」,使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得以在扁平的屏世界進行重組和類聚。然而,「關係」經過萃取,在「屏社交」里將進化成另一種樣貌。
在電影《超體》中,世界被具體化為可觸摸的多維結構,整個時空都幻化為可以滑動的螢幕。即便如此,螢幕的工具性仍十分明顯。「屏社交」的進化方向是,你手上的屏不見了,或者說,全世界將聯在同一個屏上。
關係進化論:「深社交」變難
目前,「屏社交」的特點是:以文圖為主,音、視頻為輔。而人本身是個「色聲香味觸」多維運作的「多媒體」。這就決定了「屏社交」的交流通常需要由想像來補齊語義。於是,社交工具都提供多套情緒圖標,彌補文字溝通中的情緒缺位。而圖標之不逮,又由簡單的網絡語言補之。所以,「小夥伴」、「親」「麼麼噠」等網絡用語,能夠迅速流行。
為什麼需要這樣的網絡口語?因為網絡交流聽不見語氣和語勢,只萃取了語意。這不足以交流,又常常引起歧義,招致不快。特殊的網絡語言是「屏社交」裡面的語氣和語勢,補齊了「屏社交」中的情感缺失。因為,那些在屏交流中讓人不適的人,很難再次發生新對話,這與現實中網友「見光死」是同樣的邏輯。
亦因此,我們的「屏社交」關係圈和屏外社交圈並不重合,從現實加進屏中的關係未必是穩固的,而單純由「屏社交」發展而來的朋友,未必是不穩固的。
「屏社交」的扁平化,還帶來了另外一些人際結構的再造。
人類學家霍爾把人際距離由近及遠,分為親密距離、私人距離、社會距離和公眾距離。在屏外社交中,我們在潛意識中會有這種心理分殊,這就像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的差序格局。
但在「屏社交」中,差序格局被揉碎了,重新捏合在一起的是更加簡單化的二元關係:關注和不關注。其表現就是點讚與不點讚,跟帖與不跟帖,轉發與不轉發等等。
人際交往的線條基本上一目了然。正如《社交紅利》一書中指出:「你的好友即整個世界。」好友實指「屏社交」中的好友。
也正因此如此,要建立親密關係、實現深社交,變得越來越難—因為我們從潛意識中取消了它。人們鬆散地聚合在屏上,我們一直都在一個群列表中,也在對方的通訊列表里。在「屏社交」中,社群的存廢、升級,總在發生。
所以「屏社交」時代,不獨隱私被摧毀,被摧毀的還有我們的離愁別緒和鄉愁。就像今天古典詩詞的流行,只是一種「假流行」。因為承載這種詩情畫意的人際結構已經風雨飄搖。今天,真正能快速流行的是解構性的調侃姿勢和短平快的「段子」文化。
「屌絲」一詞,從最初被衛道士喊打,再到百姓日用而不知,並印在各種出版物中,就是這一過程的小小註腳。
網際網路的反判精神在「屏社交」里,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它不僅反判、顛覆既成的世界,即便是網際網路本身,也可能被顛覆。未來,在「屏社交」中,關係的進化還能到達什麼地步?現在還遠遠未到停止想像的時候。
更多網絡社交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網絡社交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