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網際網路應用行業分析報告 >> 2014年全球網絡社交現狀分析

2014年全球網絡社交現狀分析

2014-12-02 11:09:18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當「網絡社交」、「微社交」等詞已無法直觀精確地形容網絡社交的現象和本質時,我們或許應該用「屏社交」一詞去描述普遍意義上的「網絡社交」。

  近日,資深媒體人陳序的新書《主編死了》、微博開放平台員工徐志斌所寫的《社交紅利》、曾任中國聯通董事長兼總裁的王建宙的新書《移動時代生存》等書,都解讀了大數據時代新的社交關係。

  「屏社交」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們的存在感。它以其技術便利,最大程度地釋放了人們難以饜足的貪慾,卻無法幫助我們消化不斷囤積的社交慾念和嚴重過剩的社交存量。因而,當下我們的社交從來沒有這麼透明和做作—人人都並不真的在乎別人怎麼樣,卻都樂於分享自己的狀態,等待別人作出反應。如果沒有人點讚跟帖,這條動態似乎就是不存在的。

  公共進化論:公與私的界線消失了

  「屏社交」給公共生活帶來的最大衝擊是,它把一切私生活都卷進了公共的範疇。也可以說,純粹的公共生活亦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又一個不同時空、語態的私生活,而公共乃是其總和。因而,公與私的界逐步變得模糊。隱私已經被屏社交部分地瓦解。

  像我這樣的網絡「話癆」,很多微博、微信是發給自己看的—粉絲少得可憐。使用者固然認為他的屏屬於他的隱私,並視之為一個自願示人的日記本,只是禮貌性公開。他通常得到的回應也只是「禮貌性忽視」—沒有點讚、跟帖、轉發。

  時空的錯位與疊合,在微博微信刷屏時經常發生。發動態的人總是假想他人「此刻」會看到。有時到了第二天甚至更久才有人「點讚」。如果我想了解一個人,翻看他的微博或微信朋友圈,能看到許多之前的動態,這相當於我「認識」他的時間點被「提前」了。這就是傳播的長尾效應,究竟可以有多長?理論上可以無限延長。

  傳播的長尾首先帶來了傳播的革命。過去,傳播常常是一次完成的。在「屏社交」中,傳播的次數理論上卻是無限的,只要有人續傳,就能像擊鼓傳花一樣使之不沉。

  因此,陳序出書《主編死了》,在「屏社交」的輿論場裡面,他認為,主編將褪去職業經理人的光環,與普通的、業餘的選手們同場共舞。

  理論上每個「屏社交」中人都是一個傳媒人。傳媒業急劇變大,競爭從單純的內容和經營競爭,轉向更繁雜的境地。而傳媒人自身的「朋友圈影響力」成為了核心競爭力。「影響有影響力的人」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從這個意義上說,主編和傳統的媒體並沒有「死」,但先驗的光環確實是死了,新的光環需要在傳播市場的競逐中重新自我加冕。所以陳序在《主編死了》一書中說:「曾經服務於媒體的個人開始其終極旅行,媒體不再是他們歸屬的組織,而成為他們延伸的能力」。

  手機進化論:新伴侶和新「器官」

  王建宙認為:「社交網絡改變了人的行為方式。以前看到有趣的事,記在心裡,見到朋友時講述給大家聽;現在看到有趣的事,立即拍下照片,發微信與朋友們一起分享。處於社交網絡的人,會養成事事喜歡與人分享的習慣。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又變成了一種責任。」

  因此,手機成為「屏社交」中的第一屏。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移動端的用戶增量主要來自小城鎮和鄉村等偏遠地區,而且多是處在沒有無線網絡的環境中。對這部分用戶來說,手機屏不僅是重要的社交屏,亦是唯一的社交屏。對城市用戶來說,手機也仍是最普遍的社交第一屏。

  今天,絕大部分人手機不離身,並頻繁地更新換代。手機已經高度「進化」:手機上的「屏社交」軟體及各種應用程式,誘使人們與手機難捨難分。手機最初作為一個通話工具,從簡訊時代就開始大量占據人們的非通話時間。在屏社交時代則變本加厲,與之24小時親密作伴,我們可以稱之為「手機依賴症」或「屏社交依賴症」。找不著手機時慌亂失措,真恨不得把手機植入體內,使之成為我們的「器官」。

  耐人尋味的是:似乎我們對待自己任何一個「器官」的關切,都不如手機這個「機械器官」來得頻密。每當我觀察自己,常為自己這種被莊子譏為「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的行為感到汗顏。

  據網際網路應用報告分析認為,手機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們的器官,是因為它能聯網,它萃取了我們的「關係」,使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得以在扁平的屏世界進行重組和類聚。然而,「關係」經過萃取,在「屏社交」里將進化成另一種樣貌。

  在電影《超體》中,世界被具體化為可觸摸的多維結構,整個時空都幻化為可以滑動的螢幕。即便如此,螢幕的工具性仍十分明顯。「屏社交」的進化方向是,你手上的屏不見了,或者說,全世界將聯在同一個屏上。

  關係進化論:「深社交」變難

  目前,「屏社交」的特點是:以文圖為主,音、視頻為輔。而人本身是個「色聲香味觸」多維運作的「多媒體」。這就決定了「屏社交」的交流通常需要由想像來補齊語義。於是,社交工具都提供多套情緒圖標,彌補文字溝通中的情緒缺位。而圖標之不逮,又由簡單的網絡語言補之。所以,「小夥伴」、「親」「麼麼噠」等網絡用語,能夠迅速流行。

  為什麼需要這樣的網絡口語?因為網絡交流聽不見語氣和語勢,只萃取了語意。這不足以交流,又常常引起歧義,招致不快。特殊的網絡語言是「屏社交」裡面的語氣和語勢,補齊了「屏社交」中的情感缺失。因為,那些在屏交流中讓人不適的人,很難再次發生新對話,這與現實中網友「見光死」是同樣的邏輯。

  亦因此,我們的「屏社交」關係圈和屏外社交圈並不重合,從現實加進屏中的關係未必是穩固的,而單純由「屏社交」發展而來的朋友,未必是不穩固的。

  「屏社交」的扁平化,還帶來了另外一些人際結構的再造。

  人類學家霍爾把人際距離由近及遠,分為親密距離、私人距離、社會距離和公眾距離。在屏外社交中,我們在潛意識中會有這種心理分殊,這就像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的差序格局。

  但在「屏社交」中,差序格局被揉碎了,重新捏合在一起的是更加簡單化的二元關係:關注和不關注。其表現就是點讚與不點讚,跟帖與不跟帖,轉發與不轉發等等。

  人際交往的線條基本上一目了然。正如《社交紅利》一書中指出:「你的好友即整個世界。」好友實指「屏社交」中的好友。

  也正因此如此,要建立親密關係、實現深社交,變得越來越難—因為我們從潛意識中取消了它。人們鬆散地聚合在屏上,我們一直都在一個群列表中,也在對方的通訊列表里。在「屏社交」中,社群的存廢、升級,總在發生。

  所以「屏社交」時代,不獨隱私被摧毀,被摧毀的還有我們的離愁別緒和鄉愁。就像今天古典詩詞的流行,只是一種「假流行」。因為承載這種詩情畫意的人際結構已經風雨飄搖。今天,真正能快速流行的是解構性的調侃姿勢和短平快的「段子」文化。

  「屌絲」一詞,從最初被衛道士喊打,再到百姓日用而不知,並印在各種出版物中,就是這一過程的小小註腳。

  網際網路的反判精神在「屏社交」里,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它不僅反判、顛覆既成的世界,即便是網際網路本身,也可能被顛覆。未來,在「屏社交」中,關係的進化還能到達什麼地步?現在還遠遠未到停止想像的時候。

更多網絡社交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網絡社交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