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環保其他行業分析報告 >> 2014年我國工業領域清潔生產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

2014年我國工業領域清潔生產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

2014-12-08 13:37:12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清潔生產是貫徹污染預防原則,通過在設計、原料選擇、生產等各個環節實行全過程控制,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從而達到控制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工業是推行清潔生產的主戰場,為確保順利完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各項目標任務,必須在工業領域進一步加大清潔生產推行力度,全面提升清潔生產水平。

  清潔生產在國內的發展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2018年清潔能源行業市場調查及投資諮詢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清潔生產濃縮了世界各國20多年來防治工業污染的經驗,是在長期工業污染防治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對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末端治理模式的巨大突破,是有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

  (一)清潔生產的概念

  目前國內外對清潔生產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在不同國家,關於清潔生產有不同的叫法,除了「清潔生產」外,還有「污染預防、廢物最小化、源削減、源控制、清潔工藝、污染削減」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對清潔生產明確做出如下定義:清潔生產是指不斷採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除了我國在法律中對清潔生產做出明確定義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美國、加拿大等機構和國家也對清潔生產做了定義。雖然各國(機構)對清潔生產的表述不同,但都提出了共同的基本特徵:一是預防性。預防性是清潔生產概念中的核心要素,貫穿清潔生產全過程,強調從生產源頭進行控制,通過原材料替代、工藝重新設計、改進內部管理、提高能源效率等方法從源頭削減污染,與末端治理有本質區別。二是綜合性。與傳統末端治理著眼於單一形態的污染控制方式有別,清潔生產將預防的措施滲透到設計、生產、產品和服務全程活動中,這使清潔生產具有明顯的系統綜合性特徵,只有採用綜合集成的方式,才能達到清潔生產的效果。三是持續性。持續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產品和工藝的持續改進。以現有的生產狀況為起點,不斷改進產品、工藝和管理,使生產、技術、設備等達到更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效果持續顯現。一項具體的清潔生產措施,涉及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發、工藝設計的改進,以及配套的管理措施,這使清潔生產的效果會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顯現。

  (二)清潔生產在我國的推行

  1.我國為什麼要提出實施清潔生產

  實施清潔生產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沿用消耗大量資源能源、粗放發展為特徵的傳統模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實現經濟的較高增長。這種發展模式導致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嚴重對立,越來越受到資源能源和環境約束。扭轉以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實現「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將污染預防的戰略持續應用於產品生產過程中,從源頭抓起,控制生產過程,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的消耗和浪費,把污染消除在生產過程中,最大限度減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實施清潔生產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有效途徑。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經濟增長質量不高,主要原因是結構不合理,能源資源消耗大,多數企業沒有擺脫粗放經營的模式,技術設備落後,管理不科學。要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必須實施清潔生產,優化生產過程控制,革新工藝,最大限度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實現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促進經濟運行質量提升。

  實施清潔生產是防治工業污染的最佳模式。據《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披露,我國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形勢嚴峻。在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較差和極差水質的監測點比例為59.6%。依據新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2012)對SO2、NO2、PM10、PM2.5、CO和O3六項污染物進行評價,74個新標準監測實施第一階段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城市比例僅為4.1%,其他256個城市執行空氣品質舊標準,達標城市比例為 69.5%。工業是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點領域,工業污染直接影響環境質量。先污染後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不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對企業來說,也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額外負擔。清潔生產可以克服末端治理的弊端,從源頭預防和消除污染,生產過程中實現廢物資源化利用和交換利用,能有效協調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矛盾,從根本上防治污染。

  2.清潔生產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我國推進清潔生產的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清潔生產的啟動階段。1992—1997年可以看作是我國啟動清潔生產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基本特徵是以宣傳示範推動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的政策實踐。1997—2003年可以看作是清潔生產的政策實踐階段,這個階段的基本特徵是在繼續清潔生產培訓和審核示範活動基礎上,轉向促進清潔生產的政策機制建立。

  清潔生產的深化發展。2003年以後至現在,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的頒布實施,我國清潔生產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基本特徵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清潔生產正以多樣性和內涵拓展的方式深化發展。

  3.清潔生產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自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實施以來,我國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清潔生產的政策措施,將清潔生產作為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工業領域清潔生產推行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斷出台清潔生產的政策文件。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加快推行清潔生產的意見》,對推行清潔生產做了整體部署,提出了加快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提高清潔生產的整體水平,加強企業制度建設、推進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完善法規體系、強化監督管理,加強對推行清潔生產工作的領導等重點任務。在總體部署下,出台了有關政策、法規、標準,包括《工業清潔生產推行「十二五」規劃》、《清潔生產審核暫行辦法》、《工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技術導則》、《工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編制通則》以及數十個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等清潔生產標準。

  二是不斷強化清潔生產的基礎工作。建立了冶金、化工、輕工、有色、機械等行業清潔生產中心及清潔生產審核諮詢服務機構,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組建了「國家清潔生產專家庫」,為清潔生產審核、評估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將清潔生產與污染物減排、重金屬污染防治相結合,積極推動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的清潔生產培訓和審核,並取得積極進展。據不完全統計,23.4%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負責人接受了清潔生產培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9%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

  三是進一步加大科技對清潔生產的支撐力度。發布了3批《國家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導向目錄》,以目錄為指南,引導冶金、機械、有色金屬、石油和建材等重點行業的企業採用先進的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和科技專項,積極支持重污染行業開展清潔生產技術研發與集成示範。

  利用中央財政清潔生產專項資金,支持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應用示範和推廣。電解錳、鉛鋅冶煉、電石法聚氯乙烯、氮肥、發酵等行業重大關鍵共性清潔生產技術產業化示範應用取得進展,為全面推廣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

  清潔生產促進節能減排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冶金、有色、化工、建材、輕工、紡織等重點行業的清潔生產審核工作有序推進,實施了一批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項目,有效提高了企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削減了污染物產生量。《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提出,2015年,全國工業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319萬噸、1866萬噸,比2010年的355萬噸、2073萬噸各減少10%;全國工業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24.2萬噸、1391萬噸,比2010年的28.5萬噸、1637萬噸各減少15%。2012年,工業化學需氧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為338.5萬噸、1911.7萬噸,比2010年減少4.65%、7.78%。工業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為26.4萬噸、1658.1萬噸,比2010年減少7.37%、1.29%。

  我國清潔生產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帶動下,工業領域清潔生產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總體看,我國清潔生產仍處於起步階段,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對清潔生產認識的高度不夠。一些地方對清潔生產的本質認識不夠清楚,沒有完全認識到清潔生產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清潔生產工作更注重在大型企業開展,忽視了中小企業。企業普遍缺乏依法實施清潔生產的主動意識,對源頭預防、過程控制的清潔生產理念認識不夠,重末端治理。有些企業雖然進行了清潔生產審核,但流於形式,沒有按審核意見實施,或者是部分實施,即著眼於眼前利益,傾向於選擇投資小的無費或低費方案,對資金實施效果更好的中費和高費方案不願投入,直接影響了清潔生產審核的效果。從總體看,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方案實施率不高,僅為 44.3%,其中,中高費項目的實施率僅為41.7%。

  二是清潔生產沒有全面展開。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的企業數量比例偏低,從全國範圍來看,共發布了5批全國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公告,2005年以來,全國共有17862家重點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並通過評估驗收。已經公布的強制性審核企業的總量還比較少,有的省份累計公布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數量,占符合《重點企業清潔生產行業分類管理名錄》企業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三是清潔生產科技開發投入不夠,重金屬污染減量、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和主要污染物削減等領域缺乏先進有效的技術。同時,成熟適用技術推廣應用不夠,制約了清潔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

  四是政策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清潔生產促進法規定的一些制度還沒有真正建立,如清潔生產信息系統和技術諮詢服務體系,清潔生產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機制等有待健全;同時清潔生產推行過程中,尚未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大量消耗資源的產品和包裝物強制回收目錄和具體回收辦法還沒有出台

更多清潔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清潔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