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時入歲尾,各行各業都在「總結過去,開闢未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發展軌道,我國的花卉產業較之以前發生了一些什麼變化?今後的中國花卉產業,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來臨之前,每一個從業者都會十分關心這個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置於「五位一體」的總體發展戰略,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進行頂層設計。2015年4月25日,發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加快發展綠色產業。發展花卉產業,對於綠化美化環境、建設美好家園、提高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產生活環境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可以預見,花卉產業作為順應歷史潮流、響應群眾期待的綠色產業,一定會迎來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發展時期。
但這種大發展大繁榮,不是以前那種簡單粗放的發展和繁榮,而是講質量講效益的優質大發展大繁榮。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花卉產業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第一,從消費格局來看,花卉產品正在由集團消費、節慶消費向大眾消費、日常消費轉變;消費特點正在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方式轉變。消費範圍正在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展,甚至有從城市向城鄉廣泛延伸的趨勢。
第二,從投資方向看,正在由投資傳統花卉種植業向投資花卉全產業鏈延伸。以往30多年,花卉產業投資主要集中在傳統種植業領域,而對產業鏈條的兩端,即產業前端的花卉品種技術研發和產業後端的花卉深加工、專業化服務以及相關配套產業投入明顯不足,這種局面正在逐步得到改變。
第三,從花卉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更多地呈現了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和智能化的新特徵。過去花卉產品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主要矛盾。現在,花卉「大路貨」供給能力超出需求。它促使花卉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導致企業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花卉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智能化將成為產業組織的新特徵。
第四,從花卉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花卉生產正由勞動、土地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過去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低是我國花卉產業的最大優勢,只要引進品種、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轉變成生產力。現在,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土地租金快速上升,生產要素的規模驅動力逐步減弱。今後的產業發展,將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質量的提升和品種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第五,從花卉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競爭為主。統籌考慮全國花卉市場甚至全球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花卉產業發展的內生性要求。與此相適應,建立花卉大市場,搞活花卉大流通,加快形成統一、透明、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正在成為產業發展新趨勢。
據2011-2015年中國花卉市場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了解,這些趨勢性變化表明,我國的花卉產業正在向形態更高級、社會化分工更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花卉產業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產業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產業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產業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毫無疑問,今後的中國花卉產業,一定是更多地依靠科技,更多地依靠專業特色,更多地依靠標準化生產,更多地依靠產品質量,更多地依靠優質服務。對這些發展趨勢,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行動準備。
更多花卉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花卉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