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林業行業分析報告 >> 2015年我國花卉產業布局趨勢分析

2015年我國花卉產業布局趨勢分析

2015-12-28 19:59:2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時入歲尾,各行各業都在「總結過去,開闢未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發展軌道,我國的花卉產業較之以前發生了一些什麼變化?今後的中國花卉產業,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來臨之前,每一個從業者都會十分關心這個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置於「五位一體」的總體發展戰略,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進行頂層設計。2015年4月25日,發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加快發展綠色產業。發展花卉產業,對於綠化美化環境、建設美好家園、提高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產生活環境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可以預見,花卉產業作為順應歷史潮流、響應群眾期待的綠色產業,一定會迎來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發展時期。

  但這種大發展大繁榮,不是以前那種簡單粗放的發展和繁榮,而是講質量講效益的優質大發展大繁榮。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花卉產業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第一,從消費格局來看,花卉產品正在由集團消費、節慶消費向大眾消費、日常消費轉變;消費特點正在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方式轉變。消費範圍正在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展,甚至有從城市向城鄉廣泛延伸的趨勢。

  第二,從投資方向看,正在由投資傳統花卉種植業向投資花卉全產業鏈延伸。以往30多年,花卉產業投資主要集中在傳統種植業領域,而對產業鏈條的兩端,即產業前端的花卉品種技術研發和產業後端的花卉深加工、專業化服務以及相關配套產業投入明顯不足,這種局面正在逐步得到改變。

  第三,從花卉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更多地呈現了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和智能化的新特徵。過去花卉產品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主要矛盾。現在,花卉「大路貨」供給能力超出需求。它促使花卉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導致企業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花卉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智能化將成為產業組織的新特徵。

  第四,從花卉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花卉生產正由勞動、土地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過去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低是我國花卉產業的最大優勢,只要引進品種、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轉變成生產力。現在,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土地租金快速上升,生產要素的規模驅動力逐步減弱。今後的產業發展,將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質量的提升和品種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第五,從花卉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競爭為主。統籌考慮全國花卉市場甚至全球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花卉產業發展的內生性要求。與此相適應,建立花卉大市場,搞活花卉大流通,加快形成統一、透明、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正在成為產業發展新趨勢。

  據2011-2015年中國花卉市場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了解,這些趨勢性變化表明,我國的花卉產業正在向形態更高級、社會化分工更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花卉產業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產業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產業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產業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毫無疑問,今後的中國花卉產業,一定是更多地依靠科技,更多地依靠專業特色,更多地依靠標準化生產,更多地依靠產品質量,更多地依靠優質服務。對這些發展趨勢,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行動準備。

更多花卉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花卉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花卉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