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鱈魚、法國銀鱈魚、阿拉斯加鱈魚、東北鱈魚……市場上出售的鱈魚種類超過10種,幾乎橫跨了全球各個海域。近日,有消費者反映,在一些電商購買鱈魚時發現難以選擇。
6月30日起,記者走訪北京多個海鮮批發市場和貿易商發現,不少非正宗「鱈科鱈屬」的水產品被冠以各種「鱈魚」名義出售,價格從13元/斤-130元/斤不等,有時連生鮮電商平台的專業採購都難以辨別。
此外,不少商家以每斤十幾元的價格購買能致人腹瀉的油魚,經過一系列加工后冠以「龍鱈魚」、「馬加鱈」的名義高價出售,已經形成一條從進口商到地區分銷商再到餐廳的完整產業鏈。
鱈魚市場亂象背後是國內鱈魚市場命名混亂、難以鑑別甚至以次充好的複雜現狀。「鱈魚產業亟須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標誌、認證標準。」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吳文惠表示,針對國內市場鱈魚產業的混亂現狀,需要通過清晰標註捕撈海域、學名等來規範銷售,「同時也要建立起第三方認證體系,對進口到生產各個環節進行規範」。
傍「鱈」魚身價倍增 品種不同價差十倍
7月1日,記者走訪京深海鮮市場發現,不少攤位都在出售鱈魚,產品大多按照整段、切塊陳列在冰櫃,其種類和售價也偏向高端,多為法國銀鱈魚、阿拉斯加鱈魚等,售價普遍在120-130元/斤不等。
一位攤主拿起冰櫃中的整段鱈魚告訴記者,這種肉質雪白且帶有魚鱗的品類是法國銀鱈魚,其價格受進口貨源影響多為100-130元/斤,一般都是整條或分段加工後供給北京高檔餐廳、酒店等。
不過,與這些動輒百元每斤的鱈魚相比,一種名為「龍鱈魚」的產品則要便宜近十倍。
「20元/斤,長期供應的話還可以更便宜點。」一位攤主表示,這種「龍鱈魚」就是常見的油魚,主要供應中小餐廳,烹飪的時候要控制用量,否則會引起腹瀉,「口感也比較粗糙,不如銀鱈魚那麼細嫩」。
與線下批發市場相比,電商平台零售的鱈魚品類更加豐富。記者在1號店、本來生活等平台注意到,有大量標稱「法國進口銀鱈魚」、「加拿大深海銀鱈魚」、「扁鱈」、「東北鱈魚」的品類在售,價格相差也較為懸殊。如一款「法國進口銀鱈魚」售價為198元/斤,而「東北鱈魚」價格僅為13元/斤。
「目前鱈魚市場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命名混亂。」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吳文惠告訴新京報記者,從生物學特性和國際通用分類而言,只有鱈科鱈屬方可以稱作鱈魚,但目前這個專業指稱已經被商家混淆,整個市場的價格體系也比較混亂。「許多非鱈科、鱈屬的產品也標為鱈魚出售,在商品流通上已經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叫法,容易誤導消費者。」
吳文惠介紹,目前鱈形目、鱈科、鱈屬的魚只有大西洋鱈魚、太平洋鱈魚、格陵蘭鱈魚,而市場上常見的「法國銀鱈魚」實際上是南極魚科,「銀鱈魚」實際上是裸蓋魚科,消費者很難分清,給整個行業也帶來了困擾。
油魚冒充鱈魚可成噸供應毛利率超638%
命名不清的同時,以次充好的現象也遍布整個鱈魚產業鏈。不少商家以低價採購可致人腹瀉的油魚,經過加工後以「龍鱈魚」等名義堂而皇之地在餐廳高價出售。
記者梳理髮現,2016年以來,北京、南京等地餐廳曾出現多起消費者食用「鱈魚」後腹瀉、「拉油」的案例,其食材多為油魚冒充。這種油魚學名棘鱗蛇鯖,體內40%以上為蠟酯。由於人體無法分解及吸收蠟酯,因此腸道受刺激後會出現腹瀉現象,排出橙黃色的油脂。
而在國內某電商平台上,不少商家直接打出「假鱈魚」、「龍鱈魚」、「油甘魚」的名義,以13元-20元/斤不等的價格低價出售油魚。
6月30日,記者以採購名義聯繫到一家福建供應商,其負責人表示可長期成噸批發供應油魚,並在全國各大城市都有分銷商,通過其渠道銷往餐廳、超市等,價格僅為2.7萬元/噸,折合13元/斤左右。不過該供應商建議,在餐飲加工環節要控制量,「用料最好不要超過半斤,不然很容易拉肚子」。
另一位供應商則告訴新京報記者,這種油魚業內一般稱為粗鱗油甘魚,因為價格低廉備受餐廳歡迎,最便宜時只有11元/斤,但在零售時一般會冠以其他名頭,「像市場上賣的龍鱈魚、馬加鱈,其實原料都是油魚」。
事實上,這其中巨大的利潤空間,也催生了一條完整產業鏈:由進口貿易商從國外進口油魚後,以低廉價格成噸批發給國內各個城市的分銷商,再由其經過簡單加工後轉手賣給餐廳,最後以「龍鱈魚」、「馬加鱈」等各種名義高價出售。
記者注意到,此前曝光的以油魚冒充鱈魚的餐廳,其成品菜售價為48元/例,而以批發商推薦的不超過250g的烹飪比例和13元/斤的批發價格來看,每斤「假鱈魚」的利潤空間高達83元,毛利率超過638%。
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鱈魚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鱈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鱈魚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