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器人在我國現在還處於整體水平技術低下發展緩慢的階段,與已開發國家差距巨大,缺乏研究醫療機器人的人才和技術。我國目前還沒有成型的規模化醫療機器人產品,中國機器人網上列出的醫療機器人除了上海矽萊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可攜式牙科治療機之外都是小型機器人部件,而可攜式牙科治療機的功能簡單,價格低下。以下是2016年我國醫療機器人行業現狀分析:
但在國家的支持下,我國的醫療機器人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13年11月,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研製的「微創腹腔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通過了國家「863」計劃專家組的驗收。這一手術機器人的出現意味著進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技術壟斷的打破,我國將加快實現國產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機器的開發。2014年3月由妙手機器人科技集團和天津大學合作研發的「S妙手」機器人首次用於臨床為3位患者進行了胃穿孔修補術和闌尾切除術。與此同時,許多高校和企業也正在把醫療機器人研究開發作為重點課題項目進行合作,其中,胃鏡診斷治療輔助機器人系統研製就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由博實股份主導,為解決胃腸道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及時止血難題,以提升我國先進醫療裝備的創新及產業化。
目前我國醫療機器人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低下,截止直覺外科公司2014年第一季度的統計報告,我國只安裝了25台達文西機器人,而台灣、韓國及日本則已經安裝了20、44以及178台達文西機器人。而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1月公布的人口數據,大陸人口分別是台灣、韓國及日本的58倍、27倍和 10倍。雖然我國目前醫療機器人使用率和普及率低下,但這也反映出我國醫療機器人的市場潛力巨大。許多企業比如博實、新松機器人都在公司的產品規劃中加入了醫療機器人開發的戰略布局,而國際企業也針對我國市場擴大產能。比如2013年安川在中國常州新建工廠進行了產能擴張並計劃推出一款針對中國市場的康復機器人。
一、我國醫療機器人有其剛性驅動因素,市場規模可達億級
醫療機器人會是我國醫療工具和手段的前沿發展方向,驅動其發展的因素有:對各種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巨大高端技術需求、老齡化對老殘輔助和護理的社會壓力以及高素養醫護人員的缺乏導致的供需矛盾。
醫療機器人與傳統人工技術相比有許多技術優勢,具有精細化智能化微創化的特點,可以更精確地診斷症狀,科學分析病理,降低人工操作失誤,並可以減少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痛苦,使患者恢復的速度加快。醫療機器人在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進入更高層次的時候必定替代一部分傳統的人工技術。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數據顯示,未來5年中國超過60歲的老人將達到1.49億人,占總人口的 11%,占世界老齡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我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對於養老護理的需求極大;另外,我國的殘疾人總數巨大,2013年已經與德國總人口數相當,對殘障機器人和康復機器人的需求總量大。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醫生和護士人數相對於人口基數十分缺乏,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公布的數據,我國每千人的護士僅為世界人均量的0.46,占日本的0.4,占美國的0.15;我國每千人的醫生人數僅為日本的0.79,僅為德國的一半。因而醫護人員的不足引起的供需矛盾使得醫療機器人的發展具有更多的動力。
在這些驅動因素的促進下,我國未來的醫療機器人發展市場巨大,根據IFR預測,2016年中國的醫療機器人會達到0.97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二、國內重點醫療機器人公司/研究機構:醫療技術商業化有待提高
隨著醫療機器人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從2005年開始我國有一批重點高校科研醫院單位及研究所在研究醫療機器人系統並取得了一些小成就,比如哈工大的微創腹腔外科手術機器已經成功被專家驗收,天津大學的妙手機器人在2014年3月份開始臨床使用;同時,隨著醫療機器人商業化市場化的可能性愈發明晰,已經有部分企業正在生產或者打算進軍醫療機器人細分行業,其中就包括機器人領先企業的博實股份和新松機器人。
從傳統的開刀手術到機器人手術,人類歷經了近3個世紀。18世紀80年代,維也納外科醫生Billroth首次打開病人腹腔,完成了首例外科手術。這種傳統的開刀手術被稱為第一代外科手術並一直沿用至今。20世紀80年代,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標誌的微創手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許多領域取代了傳統開刀手術,稱為第二代外科手術。進入21世紀,手術機器人得到開發並迅速投入臨床應用,被認為是外科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預示著第三代外科手術時代的來臨。更多相關行業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醫療機器人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醫療機器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機器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