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器人有多火,從研究動向和臨床應用即可見一斑,在24日的分論壇上,來自中、意、韓等國的專家和外科醫生均展示了令人興奮的研究和應用成果。
「我做了30多年外科醫生,現在開始搞醫療機器人,外科手術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了極致,我希望醫療機器人可以讓外科醫生獲得新的靈感和認識。」一位與會的外科醫生表示。而解放軍總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高長青教授則表示,利用手術機器人,可以達到高效、精準、高度可重複等效果,而且因手術切口小、少出血、住院時間大大縮短、恢復快而廣受患者歡迎。「這將是巨大的進步,預示著第三代外科手術時代的來臨。」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醫療機器人也受到智能機械領域研究人員的重視。來自義大利聖安娜大學的生物機器人研究所主任Paolo Dario表示,全球有超過300家醫院在應用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其精準、微創的手術效果廣受外科醫生和患者歡迎。而該研究所更是開始從被動治療走向主動預防,希望在未來的三年內能夠研發出兩款膠囊機器人,如果這種膠囊機器人用於糖尿病人即可使其免除注射胰島素的痛苦。韓國先進科學技術院(KAIST)的Dong-soo Kwon教授則展示了針對達文西機器人的缺陷而做的研究和改進,據其介紹,韓國自1999年起開始研究醫療機器人,目前的研發重點是單通道手術機器人,其研發的六自由度模塊化醫療機器人具有比達文西更好的靈活性、操作簡單、物美價廉等優點,目前已經開始著手商業化,並通過給狗做膽囊切除手術進行了活體實驗。
已到產業暴發「臨界點」
「我很驚訝大家的熱情,也感受到了中國醫療機器人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看著擠滿走道並延伸到門外的聽眾,Dong-soo Kwon教授開篇即表達了對醫療機器人產業化前景的看好。
隨著世界範圍的老齡化到來和人們對健康快樂生活的追求,醫療機器人產業將迎來暴發點,醫療外科手術機器人、智能假肢與康復機器人、醫用服務機器人都將獲得快速發展。據研究機構WinterGreen Research預測,未來手術機器人和康復機器人的行業規模,將分別由2014年的32億、2.2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200億、32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9.9%、46.6%。
醫療機器人將是一個億元級的細分市場並被各國看好,而中國巨大的醫療機器人市場更是廣受重視。Dong-soo Kwon教授表示,其開發的機器人在今年9月份已經做了多模塊機械臂試驗,目前在討論使用連杆式還是筆式機械臂,並著手進一步降低成本,希望能與中國的醫院尋求臨床試驗合作;Paolo Dario則已搶先與天津大學、重慶市開展了相關合作,並表示後續將在中國推廣腹腔鏡機器人在腸癌、糖尿病治療等方面的應用。
中國的醫療機器人正在積極走向產業化。來自北京積水潭醫院的田偉院長介紹了其創新的骨科手術機器人技術。據悉,該醫院研發的骨科機器人具有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經過2179次試驗已達到臨床需求和臨床可用標準,各項功能和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而天津大學聯合妙手機器人科技集團研發的「S妙手」機器人則走得更快,記者獲悉,妙手S2的三款產品已經完成樣機生產,明年有望實現量產。「妙手售價將遠低於達文西,成為其有力競爭對手;目前樣機的利潤率也超過30%,量產後成本將大為降低,預計超過50%。」有接近該公司的人士向記者透露。
行業標準制訂亟待推進
在本次分論壇的圓桌討論環節,醫療機器人標準化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之一。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醫療器械標準管理研究所的李靜莉所長表示,隨著醫用機器人的政策扶持和研發推進,醫用機器人標準建設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從國際醫用機器人標準來看,已經出現了手術和康復機器人標準,但關於安全的標準還處於起草和研究階段,中國也在積極謀求參與並籌建了醫用機器人研究工作組。目前,國內的情況是,該研究所已經參與了一些研發、臨床的相關工作,將結合國內研究的不同階段和標準需求,開展標準制定研究工作,並希望起草一些國家標準、主導立項一些國際標準。
據悉,相關的國內標準將分為國家標準、團隊標準、企業標準三大類。目前看來國家標準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在尚無「國標」的情況下,團隊(尤其是學術團體)和產業界可先做一些工作,制定一些自己的標準,這不僅有利於產業發展,也將成為「國標」出台的基礎、甚至是其中一部分。
儘管尚無「國標」,產業界已邁開探索的步伐。山東威海威高齊全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威高集團下屬子公司)的王炳強總經理告訴記者,公司已經率先進行了醫療機器人「企業標準」的探索,並致力於為「國標」貢獻一份力量。據悉,該公司主營手術室設備,並積極嘗試醫療機器人業務,在嚴格遵循醫療器械標準的前提下,已嘗試製定了公司的「企業標準」。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醫療機器人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醫療機器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機器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