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土十條」發布後,中國的土壤修復技術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對比美國土壤修復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中國土壤修復的頂層路線與美國有很多共同點。
由於修復資金緊缺,「土十條」強調了土地利用方式,尤其對農田修復,提出「對於輕度及中度污染耕地,採用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對於重度污染耕地,採用退耕還林還草或種植結構調整」。
同時,「土十條」的「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分類管控」思路,將更加強調風險防控技術。
結合「土十條」,土壤修復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及需求將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風險消除」下,阻斷污染擴散和/或暴露途徑的安全阻控技術,工程控制措施和制度控制將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土壤修復中
當前,污染場地的修復和管理對策已由早期的「消除污染物」轉向了更加經濟、合理、有效的「風險消除」。
污染場地風險管理強調源—暴露途徑—受體鏈的綜合管理,採取安全措施阻止污染擴散和阻斷暴露途徑是風險管理框架中可行且經濟有效的手段。
如當污染暴露途徑以室內蒸氣入侵為主時,可以考慮在污染區域建築物底部混凝土下方鋪設蒸氣密封土工膜,以阻斷蒸氣吸入暴露途徑;當以接觸表層污染土壤為主要暴露途徑時,可以考慮在污染土層上方澆注水泥地面或鋪設一定厚度的乾淨土壤來阻隔土壤直接接觸途徑。
當然由於採取了阻隔措施,對建築物的構建也會提出相應限制和要求。「土十條」治理土壤污染,是個「大治理」過程,強調的是風險管控。未來,風險管控措施會在中國污染場地修復和管理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2)原位修復技術將替代異位修復技術,成為土壤修復的主力軍
「土十條」中提出,「治理與修復工程原則上在原址進行,並採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借鑑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土壤修復的治理經驗,中國土壤修復必然將從異位修復向原位修復過度,並成為土壤修復的主力軍。
3)可大面積規模化應用的區域適應性技術及裝備將成為農田修復的技術方向
與已開發國家比較,中國農業土壤和耕地資源較為缺乏,因此中國農田修復技術發展,需更多關注農田土壤的安全生產能力,以保障中國的耕地紅線。
近年來,中國土壤和環境技術研發人員重點研發了植物修復、作物阻控、化學調控、農藝調控等控制和修復技術。但修復技術存在成本偏高、影響農業生產,難以大面積規模化應用的問題。
以上所述技術尚以研究報導和小規模應用示範為主,大範圍推廣與規模化應用尚待加強。其次,從適用性技術研發-驗證-應用的鏈式體系出發,技術研發主力軍科研院所和高校,與技術推廣和產業化的行業龍頭企業脫節,大量技術產品效果難以在田間尺度驗證,並難以轉化為規模化、工程化應用技術。
另外,農田污染治理技術必須能夠大面積實施,必須與農業生產本身相結合,不誤農時、不改變農民的生產習慣,必須低成本、可操作性強。
因此,中國農田污染修復不能照搬國外技術,必須自主發展,當前應加強適合中國農田污染狀況的可大面積規模化應用的區域適應性技術產品的優化與提升、以及相關修復設備包括修復材料生產和修復植物處理處置裝備的研發。
4)基於設備化的快速場地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發展
土壤修復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修復設備和監測設備的支撐,設備化的修復技術是土壤修復走向市場化和產業化的基礎。植物修復後的植物資源化利用、微生物修復的菌劑製備、有機污染土壤的熱脫附或蒸氣浸提、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淋洗或固化-穩定化、修復過程及修復後環境監測等都需要設備。
尤其是對城市工業遺留的污染場地,因其特殊位置和土地再開發利用的要求,需要快速、高效的物化修復技術與設備。開發與應用基於設備化的場地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復技術是一種發展趨勢。
更多土壤修復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土壤修復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