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裝備作為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之一,提高農機產品技術含量,實現其智能製造、精益生產是未來我國農機產業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農業裝備生產和使用大國,但90%以上的國產農業裝備為中低端產品。中國製造企業面臨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綠色發展、服務增值的戰略機遇,中國製造企業也必將再次經歷大浪淘沙、優勝劣汰的洗禮。
「2016年我國農機市場整體不好。截至6月底,我國累計銷售各種型號拖拉機80.31萬台,同比下降8.43%;累計銷售各種型號收穫機械33.17萬台,同比下降12.96%;玉米收穫機市場大幅度下滑。市場調查顯示,上半年,累計銷售各種型號的玉米聯合收穫機8249台,同比下降34.8%。」張華光表示,「造成國內農機市場整體下行的原因,一方面由於當前國內外整體經濟形勢不佳,另一方面是由於我國農機企業以及政策等內部因素。相較於歐美、日本等農機製造強國,我國農機行業面臨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一時難以補缺市場空白,讓許多企業走上供給側改革的轉型升級之途。國二國三切換、單台農機補貼額度下調、消費者越來越挑剔的選擇等原因從不同側面對2016年前幾個月的農機市場產生強大衝擊,農機市場下行壓力驟增。」上半年的農機市場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我國農機行業在這場變革中所經歷的陣痛。
對此,張華光指出當前存在於我國農機市場的幾大弊端。首先,企業過分依賴補貼,「我國農機補貼政策已經持續了13年,就目前而言,農機補貼整體額度已經逼近天花板,就趨勢而言,補貼總額增加可能性不大。另外,補貼區域也不平衡,『吃不了與不夠吃』的情況並存。」第三,玉米、小麥、水稻三大類作物農機裝備趨於飽和,農機行業存在明顯的「紅海與藍海」。「相較於歐美等國,我國農機產品種類偏少。穀子、高粱等農作物的專門機械缺失,經濟作物對應機械少,很多企業仍舊將發展重點放在三大糧食作物農機生產,勢必造成產能過剩。」張華光解釋道。「其實,在我國農機產業中還存在大片的藍海等待開發。比如烘乾機、適合山區作業的履帶式小型農機產品等,都在2016年低靡的農機市場中逆勢而上。」第四,我國農機裝備自主創新能力較差,「我國有相當一部分農機企業缺少自主研發機械的能力,一抄二改三複製的做法是必將被淘汰的。另外,企業與科研院校之間缺少互動,聯繫不緊密。」張華光說。
就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而言,我國經濟增速低於6.9%是可以接受的,之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就曾表態政府將不會出台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也不要指望中國經濟會「V」型復甦;相反,可能出現長期的「L」型增長態勢。2016年中國經濟仍處在探底過程中,但在投資增速趨穩、化解過剩產能啟動、新動能加快形成的條件下,本輪經濟放緩有望實現階段性穩定,全年經濟增長仍可達到6.5%以上。面對此種經濟形勢,不論農機企業還是政府部門都應該理性分析,找准影響我國農機產業發展的病因,對症下藥,在重圍中尋找機遇。
2016-2021年農機裝備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表明,農業機械裝備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資源有效利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產增效、改變農民增收方式和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載體。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機工業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2015年農機工業主營收入達到了4523億元,較「十一五」末增長73.55%。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得到較快提升,大型高效、精準、節能型裝備研發取得突破。農機工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農機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3%。
在農機工業取得快速進步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機工業仍存在中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關鍵零部件受制於人、產品質量與可靠性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共性技術研究基礎薄弱、農機農藝結合不緊密等諸多問題,與我國現代農業建設需求的矛盾突出,亟待轉型升級。
加快實現我國農機裝備產業升級,研製與應用適合我國國情和現代農業生產要求的農機裝備,是提升我國農機裝備產業整體素質、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緊迫需要,是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
為此,《方案》提出,到2020年,農機裝備品種達到5000種左右,關鍵零部件自給率達到50%左右,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重點農機產品可靠性較「十二五」提升50%以上,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區域農機化技術模式基本定型。
與此同時,組建一批農機領域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開展農機領域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的籌建工作;在重點主機產品、關鍵零部件領域分別形成2~3個知名品牌;全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8%。
2025年,農機裝備品種達到7000種左右,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裝備品種齊全;全面掌握核心零部件製造技術,關鍵零部件自給率達到70%以上,形成3~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農機行業領軍企業。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方案》提出,通過實施農機科技進步與創新、關鍵零部件發展、產品可靠性提升、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農機農藝融合等五大專項,實現農機裝備製造能力提升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農機技術進步與創新專項方面,《方案》提出,針對目前反映強烈的中高端農機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以發展高能效、高效率、低污染的「兩高一低」農機產品為目標,以完善農機產品品種為重點,提高農機產品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適應我國不同地區經濟水平、高中低端產品共同發展的格局,鼓勵農機主機生產企業由單機製造為主向成套裝備集成為主轉變。
關鍵零部件發展專項主要針對中高檔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的突出問題,加快關鍵零部件試驗研究與生產製造過程質量監測檢驗系統等試驗檢測設施與設備的建設,為高水平、高精度、高質量零部件的研製與生產提供保障。
產品可靠性提升專項方面,《方案》提出加快檢驗檢測平台建設。加快建設農機發動機和變速箱等零部件性能檢測平台。結合全國農機產業集群布局,加大檢驗檢測機構的整合和重組力度,將科研院所、農機試驗鑑定機構、大學和企業的檢驗檢測資源統籌考慮,按照市場化原則優化資源資置,逐步發展區域性綜合農機檢驗檢測機構,提高檢測的有效性和便利性。
此外,提升面向農機裝備元器件、零部件、功能部件及整機可靠性、環境適應性、安全性等試驗測試能力,為行業提供首件及批次可靠性鑑定試驗、可靠性加速試驗等檢驗檢測服務,推進農機裝備第三方可靠性、環境適應性等檢測工作;逐步建立以可靠性指標為約束的市場機制,促使行業產品可靠性水平整體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農機農藝融合專項針對品種、耕作制度、種植養殖技術不適應農機作業要求,農機裝備物化農藝不足、適用性不強,種養標準化程度低等突出問題,強化需求引導,加強產學研推用聯合攻關、多學科一體化技術集成示範,建立完善農機化生產技術體系,引導促進農機裝備、農業技術融合發展。
更多農機裝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機裝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