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鞋靴行業分析報告 >> 惠州製鞋業發展分析:企業「綠色」升級 上演「車間革命」

惠州製鞋業發展分析:企業「綠色」升級 上演「車間革命」

2016-12-21 14:33:25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11月底的惠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今後五年,惠州將圍繞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這一城市發展定位,著力打造智造高地、區域樞紐、生態名城、文化強市、惠民之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更好質量更高水平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

  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奕威在黨代會報告中表示:「惠州將著力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始終把創新驅動作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促進創新要素高端聚集、高度聚集、高速聚集。」

  大數據對產業的作用,在惠州呈現為不斷升級的新動力。與此同時,有著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等特點的「生產綠色化」,正在成為惠州發展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的新方向。

  惠州,正在借力「雲」端,以「智造高地」為目標,走上生產方式「綠色化」的道路。

製鞋

  上演「車間革命」

  在德賽西威1萬平方米的生產製造車間,AGV自動送料車載著物料正在軌道上自動運轉。生產車間的物料都運用二維碼來管理。共有9道工序的表面元件貼裝生產線只需兩人操作:一人輔助做最後環節的放料,一人檢查成品。

  「餵料」、監督與檢查成為惠州不少企業里工人的主要工作,機器人成為很多生產環節的「主角」。在仲愷高新區東江高新科技產業園的廣東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一個「碼垛機器人」的機械手能頂上60名熟練工人;在TCL集團,原來一條需要30人的組裝線被全自動MMI(人機互動)測試設備所代替,如今每條組裝線只需4人。

  生產自動化的實現,依賴於信息化的巨大進步,依託於「大數據」在生產端的應用。在德賽西威的工廠,元件進入生產線後每個工序都有數據記錄,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可以精確到是哪一秒出現的問題。

  作為惠州唯一一家既是全國首批兩化融合貫標試點又是首批通過評定的企業,華陽通用近年來大手筆搞創新研發和信息化建設,自動化車間順利投產,並成功開發應用機器人近百台,智能製造取得初步成效。華陽通用副總經理徐惠強表示,因為全球化競爭、客戶多樣化需求以及產品快速更新換代,對企業的技術含金量和「智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久前,惠州出台《惠州市「網際網路+」行動實施方案(2016-2020年)》,把「網際網路+先進位造」列為14項重點行動之首,將「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推動惠州製造業向智能化、網絡化、數據化方向轉變。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政策利好刺激,未來惠州有望更大規模推廣應用機器人,智能化工廠建設將成為熱潮。

  鞋企「綠色」升級

  12日舉辦的「中國·惠東第八屆鞋文化節」上,一家生產環保型鞋模的3D列印設備的展台吸引了不少鞋企負責人的關注。

  傳統的鞋模用「代木」作為原材料,在生產過程中污染較大,而3D列印鞋模所用的材料光敏樹脂則污染較小,且成品更為細膩。此外,儘管3D印表機比傳統的鞋模製造設備要貴20萬-40萬元不等,但造出鞋模所用材料的造價更低,長遠看終將降低生產成本。今年6月,一家惠東的鞋企已經買下這一設備,3D印表機才終於進入了惠東鞋業的生產線。

  據2012-2016年中國製鞋業市場投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了解,2015年惠州市惠東縣產鞋9.5億雙,占全國的6.8%,全球的4.1%,外銷歐洲、美洲、非洲等地。然而,按照320億的年產值計算,每雙鞋子只賣30元左右,仍處於全球鞋業產業鏈的低端。

  如今,這一狀況正在發生變化。以往看來不可思議的3D列印技術來了,必不可少的膠水卻從部分鞋企的流水線上「消失」了。

  兩隻樣式相似的女鞋,最大區別在鞋底的連接處,一隻是「細線密密縫」,一隻是「一體不留痕」。不同的樣式背後是不同的技術水平,轉變的過程正是惠東鞋業通過技術創新探索「綠色化」發展的縮影。

  在傳統製鞋中,膠水是重要原料,「絕對無膠水組合鞋底」卻成為惠東縣吉隆鎮的粵通鞋業最新的招牌產品。該公司負責人表示,用膠水不環保,費用高還增加生產環節,他採用更新設備的辦法,從生產設備升級改進生產流程,實現鞋面與鞋底的一體化生產,不僅更加環保,還降低了人工成本,原本一條需要70人的生產線,設備升級後只需要16人。目前,該公司正與德國專業設備研發機構合作,引進德國先進位鞋成型設備進行第二輪升級改造。

  為推動製造業升級,惠州市先後出台了《關於推動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的實施意見》《惠州市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等扶持政策,從資金扶持、用地指標、規劃報建、項目環評等方面,助力企業推動技術改造。惠州還建立了技改投資監測系統和項目庫,對各縣區開展技改的企業項目實施清單管理,近3年扶持企業技改項目465個,爭取各級財政專項資金支持41.2億元,帶動企業投入76億元,實現新增銷售收入約489.62億元、利潤約40.67億元、創稅約16.33億元。

  開拓「雲」端產業藍海

  在11月初的雲博會上傳出消息,全省首隻大數據產業發展基金將落戶惠州。加之,在今年2月召開的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上,提出惠州建設世界級雲計算智能終端產業集聚區。惠州的大數據和雲計算產業,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首次參加雲博會的廣業資產經營公司董事長余志良表示,惠州是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比較早的城市,目前不僅是惠州市的重要支柱產業,也讓惠州成為全省電子信息重要基地。「產業應該更多和金融聯合起來,做平台,做協同都要有更多資金的投入,資金的投入應有新的機制,單靠一個企業是很難做到的,要通過資金這個平台實現技術和利益共享起來」。

  在雲博會上,粵數大數據公司還與惠州市政府簽署了大數據產業戰略合作協議,將以惠州為試點,打造政務數據平台,並進行政府數據公開與應用產品的研發,將惠州打造成為國家級的大數據應用示範基地。

  「惠州大數據的『地下水』已經形成,我們要通過大數據平台將大數據的『地下水』整合成『自來水』,提供給各個領域的應用廠商,支持他們做可樂、雪碧、礦泉水。」九次方大數據公司的負責人王亞川表示,未來5年內在惠州打造基於大數據應用產業、製造業、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的大數據產業園,預計明年上半年整合完成,下半年實現平台的相關數據向公眾開放,同時還將舉行大數據建模的創新創業大賽,以吸引更多人才和資金的關注。

  企業不斷聚集之外,更加完善的政策平台也正在搭建。

  根據日前通過的《惠州市促進大數據發展實施方案(2016-2020)》,到2020年,惠州將實現大數據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引進和培育3家以上大數據龍頭企業或骨幹企業、20家大數據應用和服務企業,努力打造大數據產業基地和大數據創新孵化基地;各類城市公共服務平台實現一體化對接、民生服務信息實現共享,電子政務網絡互聯互通率達100%,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率達90%。

  如今的惠州,正以珠江三角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啟動建設為契機,加快建設珠江東岸大數據技術和產品製造業帶,力爭建成全省領先的大數據應用先行區和產業集聚地。

更多製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製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