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沼氣行業發展仍依靠國家政策支持和政府投資,投資方式主要是根據項目進行補貼。即先申報項目,項目通過審批後,國家為項目撥款。這種投資方式的優點是,根據國家預算確定每年建設多少沼氣項目。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申報項目是否真實存在,項目建成之後工程質量如何,使用情況怎樣,有無售後服務都無從探究。若了解申報項目的真實情況,又需要投入新的成本和精力。
其他國家採取的方式則是後補助方式,即補效益和產品,這種方式值得借鑑。但是必須具備三個前提條件。第一,必須有明確和穩定的政策,新產品研發出來後,能拿到什麼樣的補貼,要有明確的標準,而且這個政策必須具有法律效應;第二,要有足夠的資金保障,這需要對沼氣產業的產能有準確判斷;第三,這種補貼政策可以有效吸引投資者,使社會資本認為「有利可圖」。以我國為例,為鼓勵生物質能發電,國家在當地脫硫標杆電價的基礎上,每千瓦?時電補貼0.25元,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首先要考慮可以建設多大的工程,該項工程可以生產多少電能,可以獲得國家多少補貼,最後還要考慮誰將購買這部分電能。這些方面都考慮清楚後,如果覺得合算,投資者則進行投資,政府有法律規定和資金保證,投資者就比較願意進行投資建設,而且工程建成以後,投資者會想方設法地讓工程持續運行下去,並從中獲利。這是一種比較合理有效的方式,這也是項目真正發揮效益比較好的做法。
根據我國農村沼氣建設的特殊情況,短時間內採用後補助方式存在一定的實施難度,目前主要還是採取補貼項目的方式。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政府必須有政策和資金方面的保障,另外投資者和用戶也必須具有一定的物質和資金條件。其次,市場還不太成熟、終端用戶受制約。尤其是農村戶用沼氣大多面向中等以下生活水平的農村百姓,甚至貧困人口,富裕人口更願意選擇方便的能源。另外,這種模式需要辦理一系列認證、報銷等手續,因此更沒有多少人願意投資建設沼氣池。最後,風險控制能力不足,如果採用這種效益後補助方式,大批企業都來建設沼氣項目,在國家沒有足夠的資金保障時,投資沼氣建設而及時獲得產品補助則存在相當大的風險。
在當前的補貼方式下,我國投資推廣和支持的重點雖然仍然以戶用沼氣為主,但投資結構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2016-2021年中國沼氣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2007年之前,國家在沼氣方面的投資絕大部分都用於戶用沼氣建設。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部分戶用養殖模式逐漸轉移到養殖小區、集約化養殖企業,這樣使得部分戶用沼氣沒有了原料,很多資源集中到養殖廠區、集約化養殖企業。針對這些情況,國家開始支持大中型沼氣工程,目前國家投資沼氣建設用於戶用沼氣的投資比例大概50%,20%-30%用於服務體系建設,其餘用於大中型沼氣工程。從國家投資結構的變化情況來看,大中型沼氣工程發展勢頭強勁。
市場空間
隨著對環保的逐漸加強,人們不斷利用各種方式來減少工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生物質資源的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近10年來得到較快發展,已建成2萬多個大中型沼氣工程,其中包括處理畜禽糞便及各種生產、生活污水、垃圾填埋等方法產生的沼氣。
我國工業發展給沼氣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工業廢水。我國目前發酵工業主要包括以味精為代表的胺基酸類、以檸檬酸為代表的發酵有機酸類、澱粉糖、酶製劑、酵母以及發酵甘油和特種功能發酵製品。在發酵企業排出的廢物中,以發酵產生的有機廢水危害最大。經過厭氧處理、隨著廢水化學需氧量COD的降低,廢水的無害化處理可以產生大量沼氣(每消耗一噸COD大約要產生沼氣0.55-0.65m3)。另外,我國每年還有大量沼氣源於城市垃圾填埋。
隨著沼氣建設發展與沼氣產量的不斷增加,沼氣的利用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取暖、炊事和照明等,逐步向沼氣發電這一新興領域發展,而且發展速度很快。
到2020年,我國工業伴生沼氣的潛力將為215億立方米,是2001年的2倍;農業沼氣潛力將達到200億立方米。如全用於發電,按每立方米沼氣發電1.6度計算,僅工農業產生的沼氣發電量就超過660億度。今後,沼氣熱電聯產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更多沼氣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沼氣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