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銀行行業分析報告 >> 2017年銀行信貸市行業趨勢:信貸擴張趨緩 配置加碼小微金融

2017年銀行信貸市行業趨勢:信貸擴張趨緩 配置加碼小微金融

2017-01-12 14:22:4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金融機構每年都要爭搶的一季度「開門紅」,今年的情況或許與以往不同。在宏觀經濟「L型」走勢、不良資產繼續承壓、銀行息差減少的背景下,銀行對公貸款近年來不斷萎縮。而2016年以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卻猛增,部分銀行新增貸款的一半來源於此。自2016年10月,全國多個城市推行房地產限購、限貸政策,占銀行新增信貸半壁江山的按揭貸款瞬間「冰凍」。

  在此情況下,2017年銀行信貸將如何發展?銀行信貸資產又該如何配置?新增信貸投向何方?這一系列的問題成為擺在各家銀行行長面前的難題。以下是報告大廳小編整理的2017年銀行信貸市行業趨勢。

2017年銀行信貸市場分析:信貸擴張趨緩 配置加碼小微金融

  2017年銀行信貸市場走向

  在房地產調控、通脹預期升溫、2017年美聯儲加息次數上調至三次等因素的影響下,未來貨幣寬鬆的制約因素開始增多。2017年的信貸擴張步伐或趨緩,信貸結構有望得到優化。

  1、居民房貸應該會有所回落

  央行最新金融統計數據顯示,11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為105.56萬億元,同比增長13.1%,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946億元,同比多增857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79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104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692億元。

  2016年前11個月,在人民幣貸款新增額中,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新增額有6個月的占比超過50%。中國金融期貨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向記者表示,2016年房地產市場非常火爆,按揭貸款占比顯著提升,去庫存比較明顯。

  2016-2021年中國銀行信貸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房地產貸款同比分別增加22.2%、24%、25.2%,其中個人購房貸款同比分別增長25.5%、30.9%、33.4%,較2015年有顯著提升。截至9月末,房地產貸款達25.33萬億元,個人購房貸款為17.93萬億元。而2016年前三季度房產開發貸款同比增速分別為13%、10.9%、9.6%,增速逐漸回落。

  劉東亮表示,2017年住戶部門貸款是否會繼續增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上半年房地產銷量可能會有一個慣性增長,下半年可能有所回落。」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向記者表示,在2016年出台的調控政策影響下,2017年居民房貸應該會有所回落。

  2、信貸擴張或趨緩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與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降低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相比,2016年的改變表明2017年貨幣信貸政策將不如2016年寬鬆。未來貨幣寬鬆的制約因素開始增多。

  國金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邊泉水認為,預計信貸政策將從2016年的非常寬鬆轉變為2017年的相對寬鬆,廣義信貸仍將維持一定的水平,但增長速度可能明顯下降。

  陳冀向記者指出,2017年的貨幣政策還是以穩健為主,保持流動性的一個合理增長,同時需要優化投向結構,「2016年的信貸投放結構由於樓市的原因偏向了居民的中長期貸款,2017年應該想辦法向實體經濟去傾斜,可以通過一些定向的貨幣政策工具,例如PSL,來調整信貸投向。」

  邊泉水表示,預計汽車、地產銷售下滑將帶動居民部門加槓桿增速放緩,而企業盈利好轉以及PPP上漲的背景下,企業部門融資有望回升,預計2017年信貸結構有所優化。

  「2017年最主要的還是去信貸槓桿。」趙慶明對記者說,「2017年企業直接融資大幅增長的狀態會延續,2016年的首發企業和企業的再融資都是非常高的,再就是優質企業債券融資,都是對銀行信貸的替代,這對降槓桿的作用非常明顯。」

  2017年銀行信貸資產如何配置?

  對於2017年銀行信貸資產如何配置?各商業銀行紛紛給出了回答:

  1、信貸體制轉向全口徑流量管理

  「我們的信貸體制是經濟上行期時期制定的,現在經濟處於下行期,有些體制需做出調整和改變。」一位國有大行高管指出。

  他所在的銀行,2016年淨利息收益率2.18%,比上一年下降了3BP。每降1BP,對應減少20億元的利潤,利差收窄壓力大。與此同時,銀行負債端成本上升(定期存款上浮1.3%,活期也有上升);貸款資產收益率下降。

  因此,該行對貸款從以前的增量管理,即每年增加8000到1萬億的信貸,轉向實行全口徑的流量管理,特別是抓好定價管理,包括存款定價、貸款定價等。

  「國內銀行利率定價較為薄弱,需要大大加強。另外,要提高資金運作收益,進一步穩定資產收益。」上述高管人士稱。

  他表示,貸款主要風險集中在鋼鐵、煤礦等行業。其中,生產領域情況較好一些,但貿易(鋼貿、煤貿)領域風險非常大,因此貸款政策做了相應調整,該壓縮的繼續壓縮。對過剩產能按照國家要求,有保有壓,總體來看,央企的貸款情況較好,地方企業相對差一些。

  2、加碼小微、消費金融

  對於2016年的信貸情況,北京某上市股份行人士表示,從前三季度看,該行按揭貸款占比較高,四季度按揭貸款增長有所減緩,但規模未見大幅縮減。

  他表示,從貸款定價來說,按揭貸款要求不低於基準利率的八五折,相比消費信貸和經營性貸款盈利性稍差,但按揭貸款安全性較高,是資產質量最好的貸款;小微貸款在當前環境下偏穩健,個人的消費和經營貸授信略微放緩。

  記者獲悉,按揭貸款的瘋狂增長在2017年難以為繼,消費金融、小微企業成為銀行信貸主要投向之一。

  「零售業務中,消費信貸是比較明確的方向;按揭貸款仍有結構性機會,再看看小微貸款能否有所突破。」華南某上市股份行零售銀行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但受地產限購限貸政策影響,2017年按揭貸款的減少難以由其他信貸渠道對沖。

  「主要是房貸在下降,2017年上半年零售貸款總量可能不如去年,不過去年房貸猛增不是正常情況。」前述零售銀行負責人負責人表示。

  對於加強小微信貸的原因,前述零售銀行負責人表示:「一是(信貸投放)沒有其他選擇了;二是,仔細研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就業高度相關,未來一定會發展。」

  北京某銀行業分析師表示,按揭貸款2017年大機率受限。按2016年經驗,股份行新增貸款的40%是按揭貸款,如果在房地產限貸下按揭貸款大幅下降,估計信貸安全邊際較高、作為固定資產投資重點的基建也填不上按揭貸款留下的空缺。「因此2017年新增量將搶兩個方向——小微和消費金融。小微雖然壞帳率高,但是利率也高。」

  「小微貸款實際上是以個人家庭信用來支撐,利率高,但缺點是成本高,是不得已的選擇。但現在是庫存周期的高峰,若未來經濟持續下行,對公風險不小,銀行對製造業、商業等貸款也不敢輕易投放。」前述銀行業分析師表示。

  3、城商行警惕資金成本倒掛

  記者獨家獲悉,華東某上市城商行要求,對2016年已確定的在2017年信貸投放計劃照常執行,但對2017年的新增信貸投放計劃保持謹慎態度。

  「2017年利率中樞走向不明,銀行資金成本和利率水平不易把握,若貿然投放信貸,容易造成未來資金成本和利率『倒掛』的情況。」該華東城商行人士表示。

  「很多中小銀行定期存款成本在3.9%附近,貸款收益率將近7%。由於負債端成本高,比較怕定價錯誤。」前述銀行業分析師認為。

  一般而言,商業銀行傾向於每年一季度加大信貸投放,以獲得一整年的利息收入,其信貸投放節奏通常呈現四個季度4:3:2:1的比例(2010後,銀行信貸投放節奏一般是3:3:2:2)。

  特別是股份行、城商行等中小銀行,會利用大行召開全年信貸會議較晚的窗口期,在春節前加大信貸投放,形成錯峰競爭。通常,股份行、城商行等在每年1月份制定新一年的全行授信政策,國有大行則稍晚,往往在春節後。

  但這種信貸局面,在2017年或難持續。

  「對於比較依賴政府關係的中小銀行,搞好政銀關係,做一下PPP等業務;但市場化的商業銀行則必須利用體量較小、策略靈活的優勢,趕緊調頭。」前述城商行人士表示。

  產業投資成為部分銀行的資產配置方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獨家獲悉,華南某上市股份行已將文化旅遊產業列為其2017年的資產配置方向之一,計劃與旅遊景區在門票、旅遊線路等方面開展合作。

  綜上所述,對於2017年銀行信貸資產配置,有股份行將信貸投放重點轉向消費信貸和小微企業貸款,並繼續尋找按揭貸款的結構性機會。而持有高成本負債端資金的中小銀行,不得不謹慎對待2017年信貸投放,以避免資金成本和信貸利率出現倒掛。

更多銀行信貸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銀行信貸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