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垃圾一說,所謂的垃圾都是被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及電腦、手機等通訊電子產品等所謂的電子垃圾同樣如此。如果這些廢物能夠被回收,完全可以成為一座新的城市礦山;如果能夠被無害化拆解,則完全可以做到從中「掘金」。電子廢棄物中所蘊含的金屬,尤其是貴金屬,其品位是天然礦藏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而回收成本大大低於開採自然的礦床。有資料顯示:我國平均每年需報廢的電視機在500萬台以上,洗衣機約600萬台,電冰箱約400萬台,每年淘汰1500多萬台廢舊家電,從中應該回收到大量的鋼材和金、銀、銅、鉛等貴金屬。
隨著社會和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購買各種電子產品已成為普遍現象。然而,在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時,日益堆積的電子垃圾也成為環境治理的隱患,如何處理電子垃圾備受關注。
電子垃圾——通常指的是廢棄或不再使用的電器或電子設備,既包括冰箱、電視等大家電,手機、家用計算機等設備也在其列。最近聯合國大學的一項報告指出,在東南亞和東亞的電子垃圾數量在2010-2015年間上升了63%,達到了1230萬噸,而這一數字如今還在上升。報告還指出,中國和新加坡在這一數據中「功不可沒」,但為何最近幾年其數量上升如此之快?
2016-2021年中國電子垃圾處理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社會和技術的進步是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一些亞洲國家(如中國)在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讓很多人步入中產階層,一方面這意味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和社會的進步,但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人購買各種電子產品,而這些產品最終都將變成「垃圾」。當然,這其中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科技產品飛速的更新換代,各種新型設備不斷湧現,但其用戶體驗可能還未盡如人意,導致消費者不會長期使用,而產生更多電子垃圾也就不那麼奇怪了。
諸如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各種電子設備,其實際使用壽命遠比開發者設計壽命要短。究其原因,除了快速消費時代用戶短暫的熱情,產品設計方面的不足也要背很大的鍋。
聯合國的研究結果表明,除了以上的原因,相關教育的缺乏也是原因的一部分,我們身邊很多人並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對於那些不再使用的電子設備也沒有更為妥善的處理途徑,如果回收一部手機需要占用我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恐怕很多人會放棄吧。
在這項研究中同時也指出,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在電子垃圾處理方面做的比較好。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家也已經建立了電子廢物回收的相關法規,並積極推進電子垃圾的回收,整體來看,法律制度和公眾意識將有所提升。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在未來幾年內電子垃圾的問題在整個亞洲都將更嚴重。
更多電子垃圾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子垃圾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