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是指利用大氣、水、土地等通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各種有機體,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長的有機物質通稱為生物質。它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質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為食物的動物及其生產的廢棄物。有代表性的生物質如農作物、農作物廢棄物、木材、木材廢棄物和動物糞便。生物質主要是指農林業生產過程中除糧食、果實以外的秸稈、樹木等木質纖維素(簡稱木質素)、農產品加工業下腳料、農林廢棄物及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的禽畜糞便和廢棄物等物質。特點: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廣泛。
在此前國家能源局印發的《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截至2020年,我國將堅持分布式開發、用戶側替代、融入環保、梯級利用的原則,基本實現生物質能商業化和規模化利用,生物質能年利用量約5800萬噸標準煤。
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生物質能「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生物質能基本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利用。生物質能年利用量約5800萬噸標準煤。專家認為,從我國能源結構和發展環境來看,我國生物質能中長期發展前景廣闊,規劃的出台將加快推動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
具體的發展目標為:《規劃》提出,到2020年,生物質能基本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利用,生物質能年利用量約5800萬噸標準煤。其中,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900億千瓦時,生物液體燃料年利用量600萬噸;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3000萬噸。與此同時,根據資源條件做好規劃,確定項目布局,因地制宜確定適應資源條件的項目規模,形成就近收集資源、就近加工轉化、就近消費的分布式開發利用模式,提高生物質能利用效率。
《規劃》明確,「十三五」時期將大力推動生物天然氣規模化發展,積極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穩步發展生物質發電,加快生物液體燃料示範和推廣,把生物質成型燃料列為發展重點之一是其中一大亮點。而在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方面,在具備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地區,特別是在大氣污染形勢嚴峻、淘汰燃煤鍋爐任務較重的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東北等區域,以及散煤消費較多的農村地區,加快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為村鎮、工業園區及公共和商業設施提供可再生清潔熱力。
按照上述規劃測算,截至2020年,生物質能產業年銷售收入約1200億元,生物質能產業新增投資約1960億元。其中,生物質發電新增投資約400億元,生物天然氣新增投資約1200億元,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產業新增投資約180億元,生物液體燃料新增投資約180億元。更為值得關注的是,生物質能產業更具備顯著的環境效益。預計2020年,生物質能合計可替代化石能源總量約5800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約1.5億噸,並將創造400萬個就業崗位。
據2016-2021年中國生物質能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公開資料,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能源化利用潛力大。全國可作為能源利用的農作物秸稈及農產品加工剩餘物、林業剩餘物和能源作物、生活垃圾與有機廢棄物等生物質資源總量每年約4.6億噸標準煤。但截至2015年,生物質能利用量約3500萬噸標準煤,其中商品化的生物質能利用量僅為1800萬噸標準煤。
就此,《規劃》明確指出:社會各界對生物質能認識不夠充分,尚未達成共識;分布式商業化開發利用經驗不足;專業化市場化程度低,技術水平有待提高;標準體系不健全,尚未建立生物天然氣、生物成型燃料工業化標準體系;政策上,尚未建立生物質能產品優先利用機制,缺乏對生物天然氣和成型燃料的終端補貼政策支持。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任東明指出,「我國能源體系和規模還不能支持生物質能源的大規模利用,生物質能源的經濟性也很難與傳統能源競爭。」
目前我國生物質能技術研發水平總體上與國際處於同一水平,在生物質氣化及燃燒利用技術、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等方面居領先水平,但是存在生物質能產業結構不均衡、生物質成型燃料缺乏核心技術、燃料乙醇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等問題。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也指出,我國生物質能起步比風、光還早,但發展非常緩慢。造成我國生物質能發展緩慢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政策力度不夠,二是成本居高不下,三是影響因素複雜。
但總體來看,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從固體燃料到液體燃料,生物質能將是我國綠色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撐,而相關企業也有望迎來黃金髮展期。
更多生物質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物質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