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生物質能行業分析報告 >> 生物質能行業分析

生物質能行業分析

2019-07-19 09:43:2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生物質能已經成為一些國家重要的發電和供熱方式。截止2018年全球生物質顆粒燃料產量達1570萬噸,我國生物質顆粒燃料產量約940噸,生物質發電裝機約1593萬千瓦,以下是生物質能行業分析。

生物質能行業分析

  儘管「十二五」期間,由於各種因素使得《生物質能發展「十二五」規劃》目標落空,從而對《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產生懷疑,但生物質能作為可再生清潔能源的良好經濟、社會、環保效益,使得國家大力發展生物質能的方向並沒有改變,《生物質發電「十三五」規劃布局方案》更是將「十三五」生物質發電規模目標提升至2334萬千瓦,為原「十三五」規劃目標的155.6%。而2016年以來我國生物質能發電規模持續快速增長,以及占可再生能源比重的不斷提高,預計未來我國生物質能發電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趨勢。

  2016年,我國共有23個省(區、市)投產了254個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裝機容量636萬千瓦,占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1.1%,占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2.7%;年發電量333億千瓦時,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2.1%,占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9.0%;年平均利用小時數5835小時。生物質能行業分析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達到了665個,僅2016年一年內就再添66個項目,成為投資領域的新寵。

  2017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7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26.4%,其中,生物質發電7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7%。截至2017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6.5億千瓦,占全部電力裝機的36.6%。其中,生物質發電裝機1488萬千瓦,同比增長22.6%。

  218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約3014百萬噸油當量,其中原煤占63.7% 、原油18.6%、天然氣5.9%、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等新能源比例較低,約11.9%。我國199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2017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9.43%,能源安全保障壓力巨大。隨著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的成熟,經濟成本的下降,生物質能源替代比例將會越來越高,生物質能源的大規模利用可以進一步促進資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增強能源安全保障,使我國能源、經濟與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9年,出台的《產業分類》規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生物質能行業分析概括,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等9大領域。

  目前,我國生物質資源科轉換為能源的潛力約為4.6億噸標準煤,已利用量約2200萬噸標準煤,還有約4.4億噸可作為能源利用;今後隨著造林面積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物質資源轉換為能源的潛力可達10億噸標準煤,我國生物質能的利用潛力巨大。

  而國外的生物質能技術和裝置多已達到商業化應用程度,生物質能的發展實現了規模化和產業化。世界上較為成熟的生物質利用技術主要包括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液體燃料、沼氣和生物質成型燃料等。當前,已開發國家已成功把生物質能看作煤的替代能源而被運用到發電和工廠用能,而發展中國家仍主要將生物質能應用在生活用能上,如取暖、做飯等。

  展望未來,隨著生物質行業自身發展和技術進步,將逐步向熱電聯產方向來提高效率以減少對國家補貼的依賴。未來,生物質發電項目所產生的減排量通過我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體系形成的CCER,可以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成為生物質發電企業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補充,以上便是生物質能行業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生物質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物質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