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 根據《規劃》公布的「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主要指標,到2020年,民用航空機場增加50個以上,達到260個。2015年,民用運輸機場為207個。以下是關於十三五機場建設規劃的相關介紹。
據2016-2021年機場建設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表明,目前我國現有210個民用機場,其中3000萬人次級機場9個、1000萬人次級機場26個,遠不能滿足未來中國航空業快速發展的要求,因此「十三五」期間我國將打造國際樞紐機場,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機場群,加快建設哈爾濱、深圳、昆明、成都、重慶、西安、烏魯木齊等國際航空樞紐,強化區域性樞紐機場功能,實施部分繁忙幹線機場新建、遷建和擴能改造工程,建設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預計「十三五」末,將建成幹線機場260個,建成通用機場500個以上。
《規劃》提出,「十三五」民航發展的主要目標:
一是安全水平保持領先,運輸航空每百萬小時重大及以上事故率低於0.15。
二是戰略作用持續增強,民航對國民經濟貢獻不斷提高,航空運輸在綜合交通中的比重進一步提升,旅客周轉量比重達到28%;運輸總周轉量達到142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7.2億人次,貨郵運輸量850萬噸,年均分別增長10.8%、10.4%和6.2%。
三是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運輸機場數量達到260個左右,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機場網絡;空域不足的瓶頸制約得到改善,空管保障能力穩步提高,年起降架次保障能力達到1300萬。
四是服務品質明顯改善,全面提升運行質量,航班正常率力爭達到80%,全面提升服務水平,打造民航「真情服務」品牌,增進旅客對民航真情服務的獲得感。
五是通用航空蓬勃發展,基礎設施大幅增加,標準體系基本建立,運營環境持續改善,服務領域不斷擴展。通用機場達到500個以上,通用航空器達到5000架以上,飛行總量達到200萬小時。
六是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建成綠色民航標準體系,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明顯成效,噸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平均比「十二五」下降4%以上。
民航航線過去都是點對點型的機場和航線,十三五要大力發展樞紐型機場,打造三個世界級機場群: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機場群。就機場建設來說,京津冀機場群已經成為了領頭羊。未來京津冀地區將打造四大機場樞紐(首都機場、天津濱海機場、石家莊正定機場、正在建設中的北京新機場),並建設多個支線機場,真正形成三地民航一張「大網」。到2020年,三地要形成定位明確、功能最佳的「四樞紐、多支線」京津冀機場群。
北京新機場是建設在北京市大興區禮賢鎮、榆垡鎮與河北廊坊市廣陽區的超大型國際航空綜合交通樞紐,北京新機場工程投資799.8億元,規劃建設7條跑道,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億人次需求。一期工程按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00萬噸,飛機起降62萬架次的目標設計,建設4條跑道,70萬平方米航站樓及相應的貨運、空管、航油、市政配套、綜合交通樞紐等設施。2016年北京新機場主體工程已開工建設,配套設施已完成設計並將陸續開工,北京新機場T1航站區建築群總面積143萬平方米,航站樓主體103萬平方米,目前航站樓主體及5個指廊的近9000根基礎樁已全部施工完畢。
近年來高速發展的通用航空產業,在整個航空產業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所謂通用航空,是指除軍事、警務、海關緝私飛行和公共商業航空運輸飛行以外的航空活動,用於此類活動的飛機統稱為通用飛機。通用航空產業以公務機、輕型飛機、直升機、運動飛機等飛機製造為核心,以航空租賃和航空運輸為主幹,集研發、製造、銷售和運營服務為一體,涉及龐大的周邊和地面產品集群,產業鏈長,經濟拉動效應高,對一、二、三產業都有巨大的帶動作用,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有效途徑。我國目前通航產業規模較小,截至2015年底,中國通用機場約300個,預計到「十三五」末,中國通用機場將建成500個以上,通航飛機將達到5000架以上,年飛行量200萬小時。
據初步預測,到「十三五」末,將建成幹線機場260個,建成通用機場500個以上,整體投資規模將在1.5萬億元左右,「十三五」期間機場建設投資將直接拉動用鋼需求1500萬噸左右。作為行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對促進經濟新常態下民航平穩健康發展,適應綜合交通運輸發展需要,更好地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民航強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更多機場建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場建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