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保健品行業分析報告 >> 補鈣劑行業現狀

補鈣劑行業現狀

2018-12-27 11:17:2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中國13億人口中,有40%的兒童和60%的中老年人缺鈣。2017年比2013年補鈣保健品市場銷售規模增長了一倍。以下對補鈣劑行業現狀分析。

  補鈣劑行業現狀分析,2013年,補鈣保健品占比保健品銷售結構的2.3%,補鈣劑行業分析指出,到2017年補鈣保健品占比保健品銷售結構的10.2%,補鈣保健品銷售規模約298.5億元。2017年比2013年補鈣保健品市場銷售規模增長了一倍。

  補鈣保健品占比保健品銷售結構

補鈣劑行業分析

  補鈣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但目前並沒有統一的營養評價標準。自2017年以來,補鈣劑行業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和穩中求進的大環境,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挑戰,補鈣劑行業呈現調結構、轉方式、提質增效的可喜局面。現從三大誤區來分析補鈣劑行業現狀。

  誤區一:鈣含量越高,鈣片就越好

  按照人們的一般看法,好像是含鈣量越高的鈣片就越好,這其實是一種誤識。不同形式的鈣含鈣量原本就不同,例如葡萄糖酸鈣的含鈣量為9%,而乳酸鈣為13%,這並不能作為鈣片優劣的判斷標準。

  補鈣劑行業現狀分析指出,人體腸道對鈣元素的吸收率是有限的,並不是補多少就吸收多少。不同的鈣片之所以鈣含量不同,主要是與所含鈣的溶解度不同,通常越是鈣含量高的鈣片,溶解度就越低,反之則溶解度就越高。因而,無論鈣片中的鈣含量多與少,其在腸道的被吸收率、利用率都大致相同。因此,人們在選擇鈣片時,無需太多顧及鈣含量的高低。

  此外,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於康教授也提到,鈣產品分次服用的效果,要比單次大劑量服用效果更好。同樣是碳酸鈣,每片600毫克的鈣,不如每片200毫克鈣吸收好。一次性服用大劑量的鈣,人體無法很好的吸收,反而會使鈣的吸收率下降。

  如此看來,近期有人將多種鈣片進行鈣含量對比,就對產品做出優劣判斷,明顯不夠專業負責。

  誤區二:鈣片吸收的好壞,簡單實驗就能體現

  補鈣劑行業現狀分析,大家對於鈣片的選擇,一般都集中在「鈣含量」和「鈣吸收率」兩個方面。有媒體調查中,通過讓實驗鼠吃鈣片,然後觀察實驗鼠血液中鈣離子的變化,用來判斷鈣片的鈣吸收率,得出不同品牌鈣片吸收率的排序。

  相關專家表示,鈣的吸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理過程,影響因素非常多,而且與人的個體狀態密切相關。人的胖瘦、年齡、飢餓與否,甚至腸胃狀況都會對鈣吸收率產生影響。在同樣的條件下,目前市場上的各種鈣製劑的吸收率差別並不是很大。單純強調某種鈣片的吸收率高,反而有誇大宣傳之嫌。

  而我們回頭看「實驗鼠吃鈣片」的數據,各品牌產品餵食的樣品鈣含量原本就不相同,這樣的實驗方案本身就不科學。另一方面,實驗中所用的血清鈣離子濃度法來評價吸收率,在科學界顯得有些過時。對比當下普遍採用的同位素法進行吸收率檢測,該方法容易造成實驗結果片面且與實際不相符的情況。

  誤區三:鈣含量不是最高,同等價位鈣片性價比就低

  因為鈣含量不是最高,價格也不低,就判斷買哪種鈣片不划算,初看之下會覺得是源於性價比考慮,但是真正了解保健品市場的消費者就知道,不該如此簡單去判定一款鈣片的性價比。

  補鈣劑行業現狀分析,對比鈣含量,鈣片的性價比應更多的考慮鈣片的配方設計。事實上,一個鈣片若加入了酪蛋白磷酸肽、維生素D、維生素C等其他功能因子,自然會比沒有這些元素的鈣片價格高。

  在國家政策扶持下保健營養產業也將像IT業、汽車業、房地產業等曾在不同時期擔當著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角色一樣,步入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舞台。補鈣劑行業現狀分析,巨大的需求孕育了巨大的補鈣品市場,如果每人每年的補鈣消費100元,那麼全國補鈣品市場就將達到數百億元。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這個數字還會進一步上升。

更多補鈣劑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補鈣劑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補鈣劑免費報告

更多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