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鋼材行業分析報告 >> 鋼材行業現狀

鋼材行業現狀

2019-01-31 09:40:5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鋼鐵行業發展至今,鋼廠、流通商和終端用戶都是產業鏈的參與主體。近幾年,受利益驅使,導致我國鋼鐵生產出現結構性過剩,截止2018年粗鋼產量僅8.32億噸。以下是鋼材行業現狀分析。

鋼材行業現狀

  鋼鐵業是當前備受關注的熱門行業,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鋼鐵行業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2015年,我國鋼鐵消費與產量雙雙進入峰值弧頂區並呈下降態勢,鋼鐵主業從微利經營進入整體虧損,行業發展進入「嚴冬」期。鋼材行業分析,中央提出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務院出台的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的財稅金融政策也為鋼鐵行業徹底擺脫困境提供了歷史機遇。

  2017年,我國鋼材產能供應處於階段性瓶頸狀態:始於2016年四季度的「地條鋼」整治運動將行業去產能攻堅戰推向了高潮,截至2017年6 月底,「地條鋼」 產能已經基本肅清,全國27個省(區、市)取締、關停「地條鋼」生產企業600多家,涉及產能約1.2億噸,影響在產產量5000-6000萬噸。由於「地條鋼」 生產方式較為隱蔽,大量隱性產能的退出導致表內產量快速提升,行業的真實產能利用率已經處於極高狀態。鋼材行業現狀分析,2017年5月份以後雖然噸鋼盈利不斷上升,但行業日均鋼產量數據卻維持在240萬噸上下窄幅波動,產量對盈利的感知已經趨於鈍化,這意味著行業供給能力基本已經達到極值狀態,真實產能利用率頂部運行。以具體實例為證,2017年三季度我們看到之前接連虧損的首鋼順義冷軋廠、*ST 重鋼已經扭虧為盈,行業高成本區域鋼企開始盈利意味著行業產能利用率已經處於飽滿狀態。

  2018年,隨著供給側改革、去產能、環保限產多個政策從根本上改變了鋼鐵行業供需格局。我國2018年全年粗鋼產量8.32億噸,同比增長5.7%;鋼材總產量10.48億噸,同比增長0.8%。全國粗鋼表觀消費量6.62億噸,鋼材表觀消費量8.87億噸。鋼材總量增速雖然較低,但因為小鋼廠的關停,落後產能清理,鋼鐵行業整體競爭環境改善。主要鋼材價格持續上升:螺紋鋼、熱扎板卷、冷軋板卷、普碳中板等品種全國現貨均在2018年都有明顯漲幅。

  鋼企盈利來源的兩種途徑:鋼鐵行業作為一個典型的成本加成型產業,其盈利的高低和原材料價格沒有必然關係。舉例來看,2018年礦價從低點的40美金左右反彈至目前逾70美金,但同期螺紋鋼噸鋼盈利達到1000元以上。相反,2018年年初以來鐵礦石價格從高位70美金跌至近幾年最低的38美金,鋼企反而虧損了200-300元,真實世界的檢驗證明了傳統認識並不能解釋行業運行的實質。由於鋼鐵行業產成品高度同質化,單體冶煉企業盈利取決於本身加工製造成本與行業邊際成本差值。投資標的企業盈利的上升一方面可以通過行業邊際成本上行獲得,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優化成本,改變成本曲線中的相對位置實現。鋼材行業現狀分析,行業邊際成本上升的方向和速度是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和成本曲線的形態決定的,而相對位置的變化更多來自於新型技術產生或行業政策的轉折。

  鋼材作為典型周期性行業,在世界經濟穩健復甦、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背景下,鋼鐵行業預計將繼續維持高景氣運行態勢。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鋼鐵市場主要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雖然外部需求環境有所好轉,但由於逆全球化思潮下國際貿易摩擦頻繁,鋼材出口形勢能否觸底好轉尚待觀察,對促進我國鋼鐵需求增長作用有限;同時,隨著國內經濟調結構、轉方式,下遊行業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帶來鋼鐵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往對需求規模增長的關注將逐步轉向對需求結構變遷的重視,由此也將導致鋼鐵企業發展戰略及競爭策略面臨重大調整。

  總的來說,我國經濟復甦將繼續鞏固,鋼材市場前景樂觀,貿易戰對行業負面影響整體上是可控的。鋼材產品銷售服務是提高產品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未來,鋼鐵流通企業與鋼廠同時作為推動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的主體。以上便是鋼材行業現狀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鋼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鋼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