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雙碳」目標成為鋼鐵行業發展的關鍵指引。鋼鐵行業作為我國碳排放的重點領域,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5%,其綠色低碳轉型對實現國家「雙碳」戰略意義重大。近年來,鋼鐵行業在「雙碳」標準體系建設方面持續推進,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隨著2025年的臨近,深入探究鋼鐵行業「雙碳」標準體系建設,對把握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推動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2025-2030年中國鋼鐵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核算核查標準體系初現雛形:自2015年起,一系列碳排放核算核查標準相繼發布。像GB/T32151.5-2015、GB/T33755-2017等標準覆蓋了鋼鐵生產、余能利用領域;行業標準RB/T251-2018規範了鋼鐵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流程;團體標準《鋼鐵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編制技術指引》也已出台,鋼鐵行業核算核查標準體系初步搭建起來。
能效能耗標準基本完備:目前,已發布10餘項涵蓋焦化、燒結、高爐等各工序及鋼鐵冶煉長、短流程的能效國家標準,10餘項粗鋼、不鏽鋼等產品的能耗限額行業標準。各省市也結合自身實際,出台了20餘項鋼鐵相關能效能耗標準,使鋼鐵行業能效能耗標準覆蓋了主要工序和各類產品。
極致能效技術標準轉化成果顯著:高爐富氧噴煤、干熄焦等節能減碳技術規範標準陸續發布。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布的50項極致能效技術中,焦爐上升管荒煤氣餘熱高效回收技術等11項技術已形成行業或團體標準,有力推動了新技術在行業內的廣泛應用。
部分相關標準納入計劃:依據相關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涉及鋼鐵行業的25項標準被納入其中,約占標準計劃總數的1/7。這些標準涵蓋產品碳披露、碳排放核算與報告等多個方面,對鋼鐵行業節能降碳起到了規範和引領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核算標準未深入工序層面:鋼鐵生產工藝流程複雜,涉及眾多工序。現有GB/T32151.5-2015標準僅在企業層面進行核算,未細化到工序層級。不同工序碳排放量差異大,導致企業間碳排放核算結果缺乏可比性,不利於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主導方式——基準值法的運用,而鋼鐵行業未來將納入全國碳市場,這一現狀亟待改善。
碳排放限額研究不足:目前鋼鐵行業在能效能耗方面有標準規定限額值,但工序層面及產品碳排放限額標準缺失。雖《鋼鐵行業軋鋼工序單位產品碳排放限額》正在制定中,但尚未發布,這給節能降碳工作和碳排放管理帶來困難。
低碳冶金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常規節能技術節能降碳潛力有限,低碳冶金技術如富氫碳循環技術、氫基豎爐技術等雖有顯著減碳效果,但相關技術規範、評價標準和碳減排量評估標準尚未發布,限制了其在行業內的推廣應用。
部分能效能耗標準需更新:部分能效能耗標準,如GB21256-2013、GB32050-2015等發布時間超8年,部分限額標準值已落後於實際發展,需要適時修訂,以更好地引導行業開展能效對標和節能降碳改造。
(一)行業「雙碳」戰略驅動
《鋼鐵行業碳中和願景和低碳技術路線圖》將「雙碳」進程分為四個階段,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並明確了六大技術路徑。眾多大型鋼企如中國寶武、河鋼等也紛紛發布「雙碳」目標和技術路徑,達峰時間基本在2025年之前,主要降碳路徑集中在極致能效、低碳冶金技術創新等方面。這意味著鋼鐵行業將率先在「十四五」期間達峰,後續減碳壓力巨大,對相關標準的需求更為迫切。
(二)鋼鐵行業「雙碳」標準部署導向
相關政策文件提出加強能效能耗標準制修訂,將氫氣豎爐、氫氣熔融還原等低碳冶金技術納入重點標準範圍。這為鋼鐵行業「雙碳」標準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要求加快綠色低碳標準制修訂,以適應行業發展需求。
(三)節能低碳技術應用推動
面對減排降碳壓力,寶武集團等企業積極開展低碳冶金技術的工程建設和示範運行。氫基豎爐、富氫碳循環高爐等技術已初步具備推廣價值,需要及時轉化為技術標準,以規範和促進這些技術的應用。同時,部分極致能效技術在企業推廣應用後,也需要進一步規範形成標準,提升行業能效水平。
(四)全國碳市場擴容需求
隨著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工作的推進,預計2025年底前鋼鐵行業將正式納入全國碳市場。這使得完善工序層級鋼鐵行業碳排放核算體系標準變得十分緊迫,以確保碳市場的公平、有效運行。
(五)綠色金融發展助力
我國綠色金融產品體系不斷完善,氣候投融資側重支持綠色項目開發。鋼鐵行業高碳特徵明顯,低碳轉型融資需求大,低碳轉型金融有望成為鋼鐵行業實現綠色金融加速趕超的關鍵領域。這就需要提前謀劃相關標準,引導金融機構支持鋼鐵行業綠色低碳改造。
基於建設需求分析,構建的鋼鐵行業「雙碳」標準體系包含6個一級子體系、20個二級子體系和39個三級子體系。
基礎通用標準:涵蓋鋼鐵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基礎共性標準,像術語定義、數據質量、標識標誌以及報告聲明與信息披露等內容,為整個標準體系提供基礎支撐。
核算核查標準:從生產企業、生產工序、項目和產品碳足跡四個二級分類進行細化。生產企業按不同生產工藝細分,生產工序按鋼鐵行業主體工序細分,產品則按粗鋼和鋼材產品分類,實現對碳排放的精準核算與核查。
技術與裝備標準:作為鋼鐵行業實現節能降碳的核心,包括節能、低碳冶金、碳清除、資源循環利用四個二級分類。節能技術設備按工序細分,低碳冶金技術裝備涵蓋富氫碳循環高爐等多種技術裝備,碳清除包含碳捕集等細分類別,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按工業三廢分類。
監測標準:主要保障碳排放數據質量,包含監測技術及設備和監測方法兩個二級分類。監測技術及設備分為在線連續監測、可攜式監測、實驗室分析;監測方法包括原燃料、產品含碳量測定方法和煙氣(副產煤氣)二氧化碳濃度測定方法等。
評價標準:通過建立相應指標體系,對節能降碳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包括低碳產品、低碳企業、低碳技術三個二級分類。產品按粗鋼和鋼材分類,企業按不同生產工藝分類,與核算核查標準中的生產企業層面分類一致。
管理服務標準:為實現減碳目標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和服務標準,包括產品排放限額、碳排放管理體系、碳資產管理三個二級分類。排放限額涵蓋能效、能耗、碳排放限額,按產品分為粗鋼和鋼材兩類。
(一)完善工序層級核算與報告標準
加快研究鋼鐵行業主體工序層級的碳排放量核算方法、監測及報告要求,明確主體工序單位產品碳排放基準值測定方法,試算碳配額量及盈虧狀況,為鋼鐵行業碳排放配額分配機制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撐。
(二)出台基於在線監測的碳監測標準
現有核算法存在周期長、效率低、準確度不高的問題。二氧化碳連續在線監測技術裝備已基本成熟並投入試用,出台相關監測標準,可促進其實際應用,提高碳排放數據質量和碳市場公信力。
(三)制定碳排放限額標準
加速研製覆蓋企業、工序及產品層面的鋼鐵行業碳排放限額標準,細化標準內容,全面涵蓋碳排放管理工作。同時,注重與能耗限額標準的銜接,保障節能與降碳工作高效協同推進。
(四)推進低碳冶金技術標準建設
加快制定低碳冶金技術規範、評價標準及碳減排量評估方法標準,規範低碳冶金技術應用,統一評價方法、指標及降碳效果分級,推動低碳冶金技術在行業內快速推廣。
(五)適時修訂能效能耗標準
鋼鐵行業前景分析指出,結合鋼鐵行業原料品質變化、執行超低排放、產品質量升級、工藝技術進步等實際情況,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適時補充完善能效能耗標準,及時修訂已出台的標準,重點關注主體工序節能技術標準,完善極致能效標準。
(六)謀劃低碳轉型金融等領域標準
加速推進低碳轉型金融領域相關標準制定,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對鋼鐵行業綠色低碳改造的投入。完善碳排放交易相關標準體系,為鋼鐵企業碳排放權交易、碳資產管理等提供指導,推動市場化工作順利開展。
鋼鐵行業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正處於關鍵的轉型期。當前,行業「雙碳」標準體系建設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核算標準不夠精細、限額標準缺失、低碳冶金技術標準不完善等問題。隨著行業「雙碳」戰略的推進、標準部署的深化、節能低碳技術的應用、全國碳市場的擴容以及綠色金融的發展,對「雙碳」標準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標準體系框架,並實施完善工序層級核算報告標準、出台在線監測碳監測標準等一系列發展建議,鋼鐵行業能夠更好地適應「雙碳」目標要求,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這不僅有助於鋼鐵行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行業競爭力,還將為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做出重要貢獻,推動整個社會向綠色發展邁進。
更多鋼鐵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鋼鐵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