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化學纖維產量達到1424萬噸,比2003年增長20%,產量居世界各國之首,年增幅比世界平均增幅高出13個百分點,成就喜人。
市場需求促使
化纖機械產品發展
市場拉動了化纖產品的迅速增加,化纖產品的生產促進了化纖機械的發展。特別是聚酯纖維以年增2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大容量國產化的聚酯裝置工藝技術,逐步成熟並廣泛地應用於國內建設項目,而且建設成本逐年降低。
大容量、連續化的
滌綸長絲、短絲紡絲和後處理設備發展的比較快。國產長絲紡絲與後處理設備已經比較成熟,大量占有國內市場。年產3萬噸的滌綸短纖維紡絲及後處理
成套設備已供國內70多條線並投入生產,成套出口到國際市場上的項目也已陸續投產,贏得了好評。
年產5萬噸的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國內建設項目已經安裝完畢,近期即將投入生產。年產6萬噸的成套設備正在現場安裝近期也將投產。這裡都體現化纖機械產品生產企業的技術創新。這些裝備都已為化纖產品的增加做出了貢獻。
粘膠纖維也是化纖行業中的主要產業,去年產量達到96萬噸,同比增長16%。粘膠長絲連續紡絲技術目前已經得到社會認可,長絲連續紡絲機科技成果鑑定後已經批量投入市場並得到用戶的好評。
設備經過不斷的改進,工藝技術日臻完善,2004年腈綸產品的年產量達到66萬噸,同比增長5%,其他丙綸、錦綸纖維的裝備都有新的發展。
技術裝備是化纖生產的手段,是化纖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都為化纖能量的增長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化纖機械產品要適應新的轉折
化纖機械產品的發展,必須遵循和符合黨和國家規定的產業政策,堅持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體現循環
經濟。
所謂轉折,實際上也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而必須適應的階段。就化纖機械產品而言,需要從單一的數量型轉向高新技術型,從化纖的單一品種轉向相對的精細加工,從傳統機械技術轉向高新
電子信息控制技術,不能再走產品趨同、技術向下的路了。
這是化纖機械必須適應的轉折,轉折的目的是服務於化纖產品的發展。
科學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化纖機械產品發展的具體任務,首先是立足於現實,提高傳統化纖機械產品的質量,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的可靠性,贏得用戶的信譽。在此基礎上,跟蹤新的纖維領域,為發展民用舒適型纖維生產,為發展產業用纖維生產,為發展軍用、警用纖維生產提供技術裝備。需要研製、開發和生產年產60萬噸及以上的新型PTA成套裝置。連續研製新一代、大容量、連續化、高速度、自動化的滌綸長絲、短絲紡絲和後處理設備,以及成套設備的信息控制技術。
推廣粘膠長絲連續紡絲技術,需要制膠工藝的改進,提高制膠裝備的技術水平。同時需要結合環保工作,開發研製和生產粘膠產生的廢氣、廢液回收利用的工藝技術裝備。
研製高檔複合非織造布
生產設備,包括紡粘工藝、熔噴工藝新型工藝成套設備。
配合碳素纖維(CP)、芳綸纖維(AP)、芳碸綸纖維(PSA)、超高強高膜聚乙烯纖維(UHMWPE)、可降解聚乳酸纖維(PLA)和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LYOCELL)等新型纖維技術的研製開發和實現工業化生產提供技術裝備。
緊密結合功能性、變形、變性纖維,包括異型、超細旦、抗靜電、阻燃、抗菌、遠紅外、抗輻射、可染、高性能和三維捲曲等新型纖維的研製、開發和實現產業化提供技術裝備。
為體現循環經濟,需要開發研製廢舊化纖原料、化纖廢絲與製品回收利用的工藝技術裝備。配合發展高科技化纖產品,提供技術裝備既是我們紡織機械行業的義務,而且又有自己發展的廣闊前景。特別是特種纖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用陶瓷板和凱夫拉
合成纖維製作的防彈背心,可以阻擋自動武器連發射擊的子彈,還可阻擋炮彈的彈片,每件價值高達1585美元。
發展中值得研究的幾個問題
第一,化纖機械產品的發展,要與化纖工藝技術的發展緊密結合。設備是工藝的載體,通過設備實現工藝技術的要求,最終實現產品生產的目的。化纖機械有其固有要適應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形的特殊要求。隨著合成技術的分子變化的各種組成形式,各種技術參數也應隨之變化,為工藝技術服務的裝備也必須與之相適應。化纖機械產品的發展,必須與使用工藝緊密結合。
第二,把分散的精力組織起來。化纖工業是一種新興產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參與競爭的單位應運而生,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從一個方面來看,力量顯得有些分散,形不成合力,更不要說形成品牌進入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將目前分散在院校、科研部門、生產使用部門和機械設備製造企業的有關力量組織起來,形成合力,有利於加快化纖機械的發展。
第三,把科研成果儘快形成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任何一項新產品都是經過多次的試驗,無數次的失敗後才成功,形成商品,進入市場。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科研成果形成生產力,有了更好的環境,需要通過經濟的和其他手段儘快地進入發展軌道。
最後,把組織成套作為服務的方向。化纖項目的建設和化纖產品的生產都有它固有的上下游工序連續、主輔工藝配套的特點。過去那種一種新品、一種產品的生產供應已經滿足不了化纖建設和化纖生產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化纖機械產品的生產,要逐步走向"成套設計、成套製造、成套供應、成套服務",這樣才可能會有更好的生命力。
更多化纖設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化纖設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