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A股上市的293家醫藥生物企業中,除了*ST長生之外,已全部發布了2018年年度報告,新京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提供的數據盤點後發現,有34家企業的銷售費用占營收比超過50%,其中有15家為中藥企業,其次為生物製藥企業(10家)和化學製藥企業(9家)。銷售費用占比前五位的是國農科技、靈康藥業、龍津藥業、大理藥業、哈三聯,分別為73.84%、72.78%、72.21%、67.48%和66.10%。
銷售費用占比排名前五十位半數為中藥企業
以銷售費用數額多少進行排名,花費最多的前五位分別為上海醫藥、復星醫藥、步長製藥、華潤三九及恆瑞醫藥。儘管上海醫藥銷售費用的數額最高,為110.58億元,但其占營收比只有6.95%。步長製藥的銷售費用為80.36億元,排在第三位,但其占營收比達到了58.81%,是這五家企業中唯一超過50%的企業。
而從銷售費用占營收比排名來看,前50位的企業中,有25家為中藥企業,包括龍津藥業、大理藥業等。其中,龍津藥業2018年銷售費用為2.43億元,占比高達72.21%;其次為大理藥業,2018年銷售費用為2.71億元,占比達67.48%。
「中藥注射劑為主的企業,受限制輔助用藥政策的影響,業績下滑非常明顯,如大理藥業、龍津藥業等,企業的壓力非常大。」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指出,在政策頻出的2018年,中藥領域業績下降速度更快,分化更為嚴重。國家雖然在鼓勵中藥行業發展,但在公立醫療機構,實際上是在限制中藥行業發展,首先控制輔助用藥,很多中藥沒有進入臨床路徑,在醫保控費方面,中藥產品首當其衝被擠壓出去,給企業的銷售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加上兩票制的影響,企業銷售模式轉變,造成了銷售費用上漲。
更多中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中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