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車產業銷量連續4個月同比下滑,同時動力電池企業爆雷不斷。國家補貼大幅退坡導致行業結構性調整是必然的結果,且短期仍會在低谷徘徊。但隨著新一輪汽車配置周期的結束,市場有望在2020年下半年迎來反轉,「滿格」復活。其中,上遊資源的價格走勢,成為影響行業的重要命門,而電池回收渠道的打通,則是解決資源來源問題的關鍵。
對於電池行業,上遊資源已成兵家必爭之地。而隨著新能源車銷量激增,電池回收渠道的打通顯得迫在眉睫,這將成為上遊資源的重要來源。工信部在最新披露的產業發展規劃中,也提到需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梯級利用和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體系,鼓勵共建共用回收渠道。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鋰離子電池領域。日本專家吉野彰在獲此殊榮後呼籲,回收電池是確保獲得足夠原材料,以驅動電動汽車需求激增的關鍵。他表示,如果能大規模推進回收利用,將凸顯經濟效應。
動力電池報廢高峰期將至。我國新能源汽車自2014年進入爆發增長階段,按照動力電池4至6年使用壽命測算,2014年產動力電池在去年開始批量進入報廢期,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產生約24萬噸的退役鋰離子電池,2022年將產生53萬噸退役鋰離子電池。
據了解,這與目前退役電池的主體類型有關。目前預計退役的電池主體以磷酸鐵鋰為主,但該主體的回收價值卻比較低。而回收價值高的三元動力電池,在潛在退役電池中的結構占比仍比較小。
「很多大型企業不願意做(電池回收),是因為市場上沒有那麼多可回收的三元電池。磷酸鐵鋰沒有多少可回收的東西,而三元鎳鈷錳90%多都是可回收重複再利用的,但三元電池現在的保有量還小。」楊紅新表示。
不過,隨著近兩年三元電池的廣泛使用,預計2023年開始,三元動力電池將超過磷酸鐵鋰電池,成為再生利用的主要對象。而儘快打通回收的整體渠道,已成為行業共同的心聲。
作為三元正極材料龍頭的容百科技,已有計劃在國內布局回收業務。公司總經理劉相烈呼籲,國內回收產業生態鏈要儘快建立,一是出於資源再利用,二是考慮環境問題,不能再將電池報廢處理。但是,要做好這個產業鏈,從政府層面來看,相關標準和政策必須明確,才能加速產業鏈的形成。
為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引導和規範動力蓄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建設運營,制定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建設和運營指南》(簡稱《指南》),並予以公告。
指南明確指出,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梯次利用企業需要自建或授權回收服務網點,兩方也可以共同建設回收網點;含8000輛以上保有量的企業須建立貯存型回收服務網點,且收集型回收服務網點的廢舊動力蓄電池貯存量不超過5噸,貯存型不低於30噸。已建設的回收服務網點如不符合要求,需在6個月內完成整改;
同時,指南還要求相關企業加強對廢舊動力蓄電池的跟蹤,且回收服務網點不得擅自對其進行拆卸;設置明顯提示信息和作業流程規範示意圖等指導信息;回收服務網點須將電池類型、來源、數量等相關信息保留記錄三年備查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投資機構預測,電池回收利用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達到65億元左右,其中梯級利用市場規模約41億,再生利用市場規模24億元。到2023年,市場規模合計將達到150億元,其中梯級利用的市場規模約57億元,再生利用市場規模約93億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市場不斷擴大,將成為下一個逐利點。
更多電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