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新基建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地方版新基建相關政策路線圖日趨清晰。近半月來,包括江蘇、上海、天津以及廣州、昆明等多地連出新政,圍繞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重點領域,投資規劃一批千億、萬億級新基建項目,並謀劃千億級產業集群。
業內預計,到2025年,5G、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領域的投資將達10萬億元,帶動相關投資累計或超17萬億元。5月以來,地方新政頻發,其中加大新基建項目的投資與落地力度依然是重頭戲。廣州11日新簽約16個數字新基建項目,總投資額566億元,覆蓋領域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數字產業等;上海7日發布的新基建方案提出,未來三年將實施48個重大項目和工程包,預計總投資約2700億元;昆明日前也明確將在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及物聯網、「智慧+」等領域打造新型基礎設施,重點項目394個,2020年計劃完成投資589.84億元。
隨著新基建項目的落地,一批千億級的新基建產業集群有待崛起。例如,廣州將開展人工智慧場景構建行動與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創新行動,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8個重點產業集群,實現人工智慧產業規模超1200億元。重慶近日也表示,到2022年形成千億級5G產業集群。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體現在新產業、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從政府層面上看,用地、用能和資金等配套政策應加緊落實。特別是在資金使用方面,傳統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金融政策可能難以滿足新的投資模式需求,需要積極實行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合理調整和變動,同時規範並推動PPP融資模式,引進私人資本提高效率,拓寬融資來源。
記者從發改委獲悉,下一步將研究出台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以提高新型基礎設施的長期供給質量和效率為重點,修訂完善有利於新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准入規則,並抓好項目建設。
要著眼國內需求,以應用為導向,挖掘我國市場規模巨大的潛能,積極拓展新型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瞄準產業升級和智能製造發展,引導各方合力建設工業網際網路。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催生了新業態、新模式,尤其是一些新型消費嶄露頭角,極大激發了消費潛力、激活了消費市場,助推消費升級。比如與5G、人工智慧和雲計算等相關的消費「逆勢」增長,倒逼企業加速開拓線上業務,進行數位化轉型,還衍生出例如「雲蹦迪」「雲開會」「雲簽約」等新業態、新模式。葉奮指出,新基建和新消費在疫情之後相互促進,正成為帶動經濟反彈的「雙引擎」。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大國,同時也是消費大國。隨著製造業越來越服務化,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發展非常迅速,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需求,這些需求是創新的最大源泉,滿足這些需求則是新基建建設的基本目標。因此,可以說新消費產生了需求,需求催生創新,創新就是新基建的最大動力。
疫情催生新消費,新消費呼喚新基建提供和加強硬體保障,新基建反過來又為新消費創造更大施展空間。新消費業態需要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即新基建作為基礎。因此新基建需要發揮好對新消費的支撐作用,從基礎層面提升消費者體驗感。新消費為新基建指明了投資方向,因此新基建必須貼合市場實際需求,提高整體效能。
推動通信與相關行業雙向開放與合作,消除行業應用壁壘,為平台經濟發展和行業開放融合營造良好環境,構建平台及其參與者互促共贏的生態。保障個人隱私和網絡、數據安全。適應群眾數字消費新需求,促進網上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車聯網、智慧城市等應用。
新基建可以為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擴大它們的市場空間,從而形成規模效應,促使更多企業和投資進入該領域,也就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消費選擇,驅動整個新經濟加速發展。
國家發改委明確了新基建的三大方面、七大領域,智能交通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與傳統產業相關的內容被納入。新基建創造了多種新型消費應用場景,可助推傳統產業通過數位化提供能夠克服空間障礙、更符合消費者實際需求、生產和服務效率更高的更智能化的服務,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更多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