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常會和金融委會議對貨幣政策的要求都是,新增貸款要保持適度增長,而沒有直接提降准降息。況且,疫情持續發展演變對各行各業、各地區各部門造成的衝擊是非對稱的,有時候結構性工具比總量工具更能夠精準滴灌,起到少花錢多辦事的效果。2月份貨幣信貸和社融數據疲軟,3月份國內資本市場震盪加劇,引發了市場對於央行降息的憧憬。然而,3月15日,MLF和7天逆回購利率未做調整;3月21日,LPR利率也未下調。市場的降息預期落空。
2月24日俄烏衝突全面爆發後,全球避險情緒上升,國際資本紛紛逃向美元、美債和黃金等安全資產。這一黑天鵝事件發生後,中國也遭遇了境外減持人民幣債券和股票,但人民幣匯率依然保持堅挺。2月份,日均10年期中美國債收益率差為84BP,環比回落15BP,接近80~100BP所謂舒適區的下限。同期,境外淨減持境內人民幣債券803億元,其中淨減持人民幣國債354億元,二者均為史上單月淨減持最多。中外利差收斂僅能部分解釋境外減持人民幣債券的行為。如1月份日均10年期中美國債收益率差收窄38BP,境外仍淨增持人民幣債券662億元,儘管其環比和同比分別減少5%和70%。市場對於俄烏衝突引發的地緣政治風險外溢,應是主要誘因。
「一行兩會一局」立即開會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推出具體工作部署。這改善了各界對資本市場前景的預期,提振了境內外投資者的信心。3月16~18日,內地股市止跌回升,外資重新回流,陸股通項下累計淨買入137億元,且陸股通日均成交額占A股成交額之比,較前三個交易日均值高出1.2個百分點(見表1)。同期,香港恒生指數也在3月11~15日連跌11.8%之後,累計反彈了16.3%。預計,即使央行降准降息,也未必能夠取得如此效果。
貨幣政策要「好鋼用在刀刃上」,中國成為少數貨幣政策處於正常狀態的主要經濟體,同時保持了國內物價基本穩定。到今年3月底,中國央行在繼續使用各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同時,已有兩次全面降准、一次全面降息。故近期國常會和金融委會議對貨幣政策的要求都是,新增貸款要保持適度增長,而沒有直接提降准降息。況且,疫情持續發展演變對各行各業、各地區各部門造成的衝擊是非對稱的,有時候結構性工具比總量工具更能夠精準滴灌,起到少花錢多辦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