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電力市場2022年體系加速構建 資源調配打破省際壁壘

電力市場2022年體系加速構建 資源調配打破省際壁壘

2022-07-25 11:32:32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電力統一市場資源配置優化,2022年新能源著重推進電力市場交易。當下,電力市場化改革措施落地,電力系統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未來電力需求將有所回升,疊加發改委一系列保供穩價措施下,煤炭長協履約率將有所提升,火電企業成本壓力有望得到緩解。

  電力市場2022年體系加速構建

  7月23日,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啟動試運行,覆蓋範圍包括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海南等五省區,涵蓋電力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交易,按照同一個交易規則和技術標準運行,發電企業和用戶的可選範圍更豐富,電價則根據供需實際可升可降。這標誌著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加速構建。

  近年來,我國電力市場建設穩步有序推進,多元競爭主體格局初步形成,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中作用明顯增強,市場化交易電量比重大幅提升。全國各電力交易中心組織完成市場交易電量2.4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8%,市場交易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約為60.6%。

電力市場2022年體系加速構建 資源調配打破省際壁壘

  同時,電力市場還存在體系不完整、功能不完善、交易規則不統一、跨省跨區交易存在市場壁壘等問題。202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初步建成」「跨省跨區資源市場化配置和綠色電力交易規模顯著提高」。

  23日當天,廣東、雲南、貴州超過157家電廠和用戶達成南方區域首次跨省現貨交易,全天市場化交易電量達27億千瓦時。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啟動試運行後,中長期交易周期將全面覆蓋年、月、周;現貨交易將由廣東拓展到廣西、雲南、貴州、海南,實現南方五省區的電力現貨跨省跨區交易;輔助服務市場的品種與補償機制將進一步完善。預計2022年全年,南方區域電力市場累計市場化交易電量將達到1.11萬億千瓦時,接近廣東、雲南、貴州三省2021年的全社會用電量總和。

  資源調配打破省際壁壘

  電力現貨市場使電網公司的角色發生了轉變。記者注意到,電力市場的建立還原了電力的商品屬性,在電力市場中,電能的交易直接由買賣雙方商定,電網公司不再作為購電主體,而是充當配送商的角色。

  同時,《指導意見》指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以來,電力市場還存在體系不完整、功能不完善、交易規則不統一、跨省跨區交易存在市場壁壘等問題。省際壁壘需打破。電力是基本投入,各省對省內電力資源調配有各自的計劃,建立電力統一市場,還需打破省際壁壘,讓各省之間電力交易得以真正運行。

  長期以來,我國的能源供給產業化無統一規劃,各地在能源供給產業化過程中,各自為政,重複無效建設嚴重,造成能源供給產業化資源巨大浪費,無統一標準,導致能源供給產業化無法健康、有序發展。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將形成跨區跨省與省內聯合運營的統一大平台,開展多品種、高頻率的跨區跨省電力交易。要共同規劃,統一標準,協調實施,更容易健康有序發展。

  按照規劃,2023年,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將形成跨省與省內聯合運營的統一大平台。預計到2022年底,南方區域電力市場累計市場化交易電量將達到1.11萬億千瓦時,超過廣東、雲南兩省去年全社會用電量總和。到2023年底,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將達到80%左右,參與交易的市場主體數量將增加到800多萬戶,是之前的80倍。

  我國提出加速構建多層次一體化電力市場體系,2022年青海產業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當下,電力公司需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加大企業競爭力,加速企業綠色轉型,實現低碳甚至零碳發展,輔助服務市場的品種與補償機制將進一步完善。

  以上就是電力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更多電力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力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