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2024年內窺鏡市場規模分析:中國內窺鏡市場規模約322億元

2024年內窺鏡市場規模分析:中國內窺鏡市場規模約322億元

2024-01-05 09:11:23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內窺鏡是一種醫療器械,用於檢查和治療人體內部器官、空腔和管道的設備。科技的不斷進步下內窺鏡相關技術水平也在逐漸提升,在醫學應用場景也不斷增加。以下是2024年內窺鏡市場規模分析。

內窺鏡市場規模分析

  內窺鏡市場發展現狀

  近年來,國家多部門頒布了多項內窺鏡相關的政策文件,這些政策從發展戰略、產品註冊、臨床試驗和採購選擇上,為國產企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受益於行業政策的支持、下游市場需求的增加及普及程度的快速,我國內窺鏡在醫用領域的應用市場規模逐年增大。

  內窺鏡在臨床治療中主要用于于腹腔、泌尿、腸胃、關節、耳鼻喉、婦科等領域,其中醫用內窺鏡在腹腔領域應用最多。內窺鏡技術發展日趨成熟,常用於腹腔鏡下息肉切除術、心臟搭橋等治療手術。據內窺鏡市場規模分析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內窺鏡市場規模為287億元。2022年中國內窺鏡市場規模約322億元,2017-2022複合增長率約13.49%。

  我國內窺鏡微創醫療器械的發展已有30多年歷史,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已逐漸從最初的完全依賴進口、模仿改制向學習創新、深度合作方向發展。2023年1-5月我國內窺鏡的出口數量仍高於進口,出口數量為1138.47萬台;出口金額為1.37億美元。

  內窺鏡市場份額

  在中國市場,從1996年開展業務以來,其一度引領中國硬性內窺鏡市場,連續多年蟬聯中國硬性內窺鏡市場排行第一。2022年市場其占有率達到52.58%,內窺鏡市場規模分析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年末已覆蓋中國超5600家醫療機構。目前,中國市場已成為卡爾史托斯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對其在全球的發展布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除了投資建廠、增加產線外,跨國械企也在加大與本土企業的合作,通過收購、成立合資公司、達成戰略合作等方式,增強競爭優勢。其中包括美敦力、強生、西門子醫療、波士頓科學、GE醫療、飛利浦、直觀外科、因美納、英特格拉生命科學(Integra LifeSciences)、瓦里安等跨國械企巨頭加碼布局,不斷深入在中國的本土化布局。

  內窺鏡市場深度分析

  應用領域:內窺鏡廣泛應用於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婦科等多個醫學領域。其中,消化道內窺鏡是最常見的類型,包括胃鏡、結腸鏡等。此外,心臟、關節、神經等領域也逐漸出現了特定的內窺鏡應用。

  技術發展:內窺鏡技術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如高清成像技術、柔性內窺鏡技術、三維重建技術等的應用,提高了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同時,隨著數位化和信息化的進步,內窺鏡還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相結合,為醫生提供更多的輔助決策支持。

  市場競爭:內窺鏡市場競爭激烈,存在多家國內外生產企業。其中,國外企業如奧林巴斯、博洛尼、泰爾斯等在內窺鏡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和知名度。國內企業如華碩、北奔重工、健邁等也不斷加大研發和生產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政策環境:各國政府對醫療器械市場都有一定的監管和管理措施,包括內窺鏡。政策環境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對於企業的發展和市場准入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對於內窺鏡市場而言,安全性和質量標準也是政府監管的重點。

  市場趨勢: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內窺鏡市場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同時,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和醫生開始關注內窺鏡技術的應用,提升了市場需求。另外,內窺鏡的遠程操作、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應用也將推動市場發展。

  總體來說,隨著數位化和信息化的進步,內窺鏡還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相結合,為醫生提供更多的輔助決策支持。內窺鏡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前景廣闊,不斷創新的技術也將進一步提高其診斷和治療能力。

更多內窺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內窺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