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核電行業作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25年,隨著核電龍頭企業的戰略布局和技術突破,可控核聚變領域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本文將從核電龍頭的布局、技術進展、商業化潛力以及行業前景等方面展開分析,探討核電行業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核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2月28日,中國核電和浙能電力宣布擬以增資方式參股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投資金額分別為10億元和7.5億元。這一戰略布局標誌著核電龍頭和電力國企正式進軍可控核聚變領域。公告指出,聚變公司的技術研發方向與國家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戰略目標高度一致,具有顯著的戰略意義和必要性。此次投資不僅為聚變公司帶來了資金支持,還藉助中核集團在聚變領域的技術積累,有望推動中國商業核聚變的快速發展。
中核集團作為中國核電行業的龍頭企業,其下屬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在可控核聚變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2024年9月,中核集團將「中國核燃料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註冊資金達35.3億元。2023年12月,中核集團牽頭成立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進一步推動聚變技術的工程化和商業化。2024年5月,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在15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實現高約束模式運行,這一技術突破為未來聚變堆的經濟性運行奠定了基礎。
2025年3月3日,消息宣布後的首個工作日,A股核聚變板塊大漲,國光電氣、永鼎股份、聯創光電等多家公司漲停。其中,國光電氣為核聚變裝置提供核心零部件,永鼎股份提供超導帶材,聯創光電是高溫超導磁體供應商。這些企業的技術突破和市場表現,進一步證明了核電行業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商業化潛力。
當前,可控核聚變技術路線主要包括重力場約束、雷射慣性約束和磁約束核聚變。中核集團在磁約束核聚變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先後建成多代聚變實驗裝置,如「中國環流一號」「中國環流二號」和「中國環流三號」。儘管技術突破不斷,但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仍面臨挑戰。技術突破需要長期研究和大量資金投入,產業化進展周期長,短期內實現盈利的可能性較低。然而,隨著高溫超導材料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商業核聚變公司的成立加速,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核聚變有望成為民用發電領域的終極能源,行業熱度持續上升。預計2030-2035年間,全球核聚變裝置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26萬億元,其中高溫超導帶材及真空室內的第一壁、偏濾器等部件具備較大投資價值。核電行業分析指出,隨著核電龍頭企業的布局和技術突破,中國核電行業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25年,核電行業在可控核聚變領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核電龍頭企業的戰略布局和技術突破為行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儘管可控核聚變技術仍處於發展階段,面臨諸多挑戰,但隨著技術路徑的逐步明確和商業化進程的加速,核電行業有望在未來實現重大突破。核電作為未來能源轉型的關鍵領域,其發展不僅關乎國家能源安全,也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更多核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核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