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我國工程機械產業正以標準化為引擎,推動電動化、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2024年以來,通過密集發布國家標準,構建系統性技術規範體系,行業競爭力顯著提升。這一進程不僅助力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基地實現低碳升級,更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高效可靠的設備支撐,成為「雙碳」目標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2024年是我國工程機械標準化建設的關鍵一年。市場監管總局分兩批發布17項電動工程機械國家標準:8月首批涵蓋術語、安全性能及能耗測試等基礎領域;年底新增混合動力挖掘機、裝載機等產品技術規範,填補產業鏈標準空白。截至2024年底,在研標準達13項,形成覆蓋電動化全場景的「技術產品應用」體系。這些標準不僅統一了安全性、能效等核心指標,更針對性解決高原隧道施工設備續航不足、混合動力系統兼容性差等問題,為行業提供穩定可靠的「技術底座」。
標準實施顯著提升產品質量與市場秩序。通過設定能效分級和安全閾值,頭部企業集中度快速提高——2024年前五家企業占據超75%市場份額,落後產能加速出清。同時,標準化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零部件供應商依據統一接口規範開發模塊化產品,整機研發周期縮短30%以上;下游用戶則受益於設備運維成本降低15%20%,形成多方共贏生態。
市場數據印證轉型成效:電動工程機械滲透率突破10.5%,在礦山、港口等場景應用規模同比翻番。標準化還催生新業態,如基於能耗數據的設備租賃平台應運而生,進一步激活市場需求。
國內企業藉助國家標準體系優勢拓展海外市場。某頭部品牌純電動攪拌車憑藉符合歐盟認證的技術參數進入德國市場;另一家企業通過東協標準化互認,在印尼工程機械市場的占有率提升至24%。這些案例表明,中國標準正成為技術輸出的重要載體,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質造」轉變。
結語:標準化為翼,開啟智造新紀元
從填補空白到引領全球,我國工程機械產業通過標準化建設實現了從跟隨者到創新者的跨越。未來,隨著智能化標準的深化及國際互認範圍擴大,行業有望在綠色轉型與高端製造領域持續領跑,為中國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鮮活樣本。
更多工程機械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工程機械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