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開篇綜述:
隨著城市交通壓力加劇,電動自行車憑藉其靈活性和經濟性成為短途出行的熱門選擇。然而,在市場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充電設施不足、續航里程虛標等問題日益凸顯,加之行業競爭白熱化引發的價格戰,進一步暴露了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如何在政策規範與市場需求間尋求平衡,已成為推動電動自行車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課題。
續航能力是消費者選購電動自行車的核心考量之一,但市場普遍存在的「虛標」現象讓消費者苦不堪言。北京某居民表示,其購買的標註80公里續航的車型在夏季勉強支撐一周,冬季卻驟降至3040公里,實際表現與宣傳嚴重不符。多家門店銷售人員透露,官方標稱的90公里續航通常僅在理想條件下實現,實際夏季約70公里、冬季則不足60公里。更有個案顯示,某品牌宣稱35安時電池可跑140公里,實測容量卻僅有標稱值的53.7%,虛標問題引發大量消費者投訴。行業分析師指出,鋰電池技術瓶頸與市場競爭壓力共同催生了這一「潛規則」,部分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不得不捲入參數競賽。
儘管電動自行車普及率持續攀升(每34人即擁有1輛),配套充電設施建設卻顯著滯後,導致用戶面臨嚴峻的充電焦慮。北京大興區某居民反映,小區車棚因閒置車輛長期占用,真正需要充電的車主被迫「搶位」。更嚴重的是,在通州宋莊鎮等區域,公共充電樁空白迫使居民採用飛線充電,此類行為在2024年東城區一火災中直接導致8輛電動車損毀。數據顯示,全國範圍內仍有大量社區依賴室內或私拉電線充電,此類操作因線路老化、過載等問題屢成安全隱患。
為爭奪市場份額,頭部品牌加速陷入價格競爭。2024年前9個月,某品牌通過補貼策略實現銷量同比增長86%,而傳統大牌雅迪、愛瑪則分別下滑15%和4%。一線銷售人員直言:「今年工廠幾乎不賺錢,全靠走量維持。」這種「以價換市」策略雖降低消費者購車成本,卻可能影響產品技術投入與質量保障。業內人士透露,部分企業通過壓縮電池容量或簡化安全設計來降低成本,進一步加劇了續航虛標、耐用性不足等問題。
面對亂象,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將於2025年9月正式實施,重點強化防火性能、限速比例等關鍵指標,並推動車輛信息化管理。目前部分社區已通過聯合街道與充電企業增設充電樁,如朝陽區某小區耗時數月協調建成70個點位,初步緩解了供需矛盾。政策引導下,換電模式(即公共電池櫃)等創新服務開始普及,為解決續航焦慮提供了新路徑。
總結:
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爆發式增長既反映了市場需求的旺盛,也暴露出基礎設施配套不足、行業標準執行不嚴等問題。從續航虛標到充電安全風險,再到低價競爭擠壓品質空間,這些問題亟待通過政策監管、技術創新和社區治理協同解決。隨著新國標的落地與充電樁網絡逐步完善,行業有望在規範中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如何平衡市場活力與公共安全,仍需多方合力探索長效解決方案。
更多電動自行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動自行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