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電力系統加速向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轉型升級。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虛擬電廠等創新模式的規模化應用,各地正積極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有效提升電網調節能力與新能源消納水平,為能源結構轉型注入新動能。
青島依託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策略,實現電力系統多環節資源的深度整合。截至2024年,當地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692.23萬千瓦,分布式光伏併網規模位居山東省前列,配電網自動化覆蓋率已達100%。通過聚合電源側靈活資源、強化電網智能調控、推動負荷側多元互動等措施,在夏季用電高峰期間成功應對單日最大負荷1339萬千瓦的考驗,驗證了多能協同模式的有效性。
成都雙流區創新構建"平台共建、資源共享、負荷共管"的政企協同型虛擬電廠。依託智慧蓉城平台部署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政府部門實現對光伏、儲能及可調負荷等分布式資源的在線監測與精準調控。該模式使開發區企業用電成本每度降低10%,清潔能源就地消納率超90%,形成從"源隨荷動"到"源荷互動"的系統性轉變,為區域電網穩定性提升提供了可複製經驗。
大連通過建設市場化虛擬電廠平台,實現64家客戶負荷資源的數位化接入,聚合總容量達16.606萬千瓦,涵蓋基站、充電樁、工商業負荷等多元類型。該平台與省級電網形成"指令接收智能調度數據反饋"閉環管理體系,在迎峰度夏期間可快速響應需求側管理指令,柔性調節能力達2.489萬千瓦,顯著提升了極端天氣下的保供效能。
隨著先進信息技術與電力電子技術的深度融合,源網荷儲協同優化正成為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核心路徑。當前實踐表明,虛擬電廠等新業態通過聚合分布式資源,既可增強電網安全穩定性,又能降低用戶用能成本,為新能源高效消納開闢新通道。專家指出,持續提升配電網承載能力、完善市場化運營機制將是下一階段發展重點,預計到2030年相關技術將支撐我國實現更高比例的清潔能源利用。
總結
從青島的源網荷儲協同實踐,到成都雙流政企聯動模式創新,再到大連虛擬電廠平台建設,各地探索已形成多維度、可複製的發展路徑。這些案例不僅驗證了新型電力系統在提升電網韌性方面的顯著成效,更通過市場化機制與技術創新,為能源轉型提供了兼具經濟性與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未來隨著技術疊代和政策完善,源網荷儲一體化、虛擬電廠等模式將釋放更大潛力,在支撐"雙碳"目標實現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多電力系統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力系統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