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儲能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我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過去三年間,儲能裝機規模實現了超常規增長,在2024年底已突破7300萬千瓦大關。這一數字背後不僅是量的積累,更是質的飛躍:從青海戈壁的風電到上海外灘的燈火,從廣東虛擬電廠為城市降溫到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新型儲能正在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和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隨著強配儲能政策的退出,行業面臨新的轉折點。如何在市場化的浪潮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讓儲能真正成為促進能源轉型的核心力量,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我國儲能產業的未來走向。
儲能企業最核心的訴求在於獲得清晰穩定的收益預期。此前,由於參與電力市場的規則不透明,各地對儲能併網的技術要求差異較大,加之電網企業在調用儲能資源時傾向於優先使用自身掌握的抽水蓄能電站,導致獨立儲能企業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要破解這一困境,首先需要在制度層面給予儲能清晰的市場定位。新型儲能在電力系統中具備獨特的調節功能,能夠提供調頻、調峰、電壓支撐等多種輔助服務,這些都應當獲得合理的經濟回報。為此,亟需建立完善的價格機制和市場規則,為儲能企業創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
在成熟的電力市場中,容量電價是保障電源可靠供應的重要機制。目前我國已對煤電和抽水蓄能電站實施了容量電價政策,但新型儲能尚未納入這一範疇。源網側大型儲能設施如果能夠達到一定規模(功率超過吉瓦級,持續時間8小時以上),完全有能力承擔電力系統的基礎容量服務。
對這些具備戰略意義的大型儲能項目實施容量電價機制,不僅有助於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也將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收益預期。這需要在政策設計中充分考慮儲能的技術特性和經濟性,在確保電力可靠供應的同時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必然選擇。隨著強配儲能政策的退出,行業將經歷短期陣痛,但這恰恰為技術創新和價值創造提供了動力。未來,獨立儲能電站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收益:參與電力現貨市場套利、開展容量租賃服務、享受容量電價補償等。
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既要看到眼前的挑戰,更要把握住長期機遇。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低效產能將加速退出,真正具有技術優勢和商業價值的企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儲能產業必將從單純追求裝機規模轉向注重實際應用效果,在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中發揮更大作用。
總結來看,我國新型儲能產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明確市場地位、完善價格機制、鼓勵技術創新,這些措施將共同構建起促進儲能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展望未來,一個更加成熟、更具活力的儲能產業生態正在形成,這不僅關乎能源轉型的成功與否,更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
更多儲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儲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