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電子廢棄物管理迎來重要突破。隨著「十四五」時期手機閒置總量預計達到60億部,如何高效、安全地處理這些含貴金屬的電子設備已成為資源循環領域的重要課題。中國資環集團近期正式推出手機安全回收處置服務,在保障數據隱私的同時實現資源再生,為電子電器循環經濟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手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4月3日起,全國各省會城市的消費者可通過「芯碎無憂」小程序參與手機回收。用戶可選擇上門現場破損或郵寄保密回收服務,全程數據處理遵循嚴格的安全標準。回收的手機將統一運送至廣東汕頭貴嶼處置基地,在封閉車間內完成拆解、破碎和熔煉等工序,最終實現資源化利用與徹底銷毀。這一模式填補了國內針對高敏感電子產品回收的技術空白,標誌著我國在電子廢棄物管理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廢舊手機因含金、銀等貴金屬具有顯著經濟價值,但其存儲的個人信息和企業數據一旦泄露將引發嚴重後果。中國資環通過自主研發的安全處置技術,將物理銷毀精度提升至納米級,並採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全流程溯源監控。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閒置手機總量或達60億部,若全部進入正規回收渠道,可提取黃金約180噸、白銀2700噸,相當於一座移動的「城市礦山」。
貴嶼處置基地依託火法冶金優化工藝,在機械破碎環節後通過高溫熔煉精準分離稀有金屬。系統全程配備高清監控與物聯網追蹤設備,用戶可通過小程序實時查看手機流轉狀態。這種透明化操作模式不僅確保了資源回收效率,更消除了公眾對數據安全的顧慮,為建立全國性電子廢棄物處理體系奠定了技術基礎。
項目方表示,未來將把手機處置經驗推廣至電腦硬碟等全品類電子設備,並打造集末端資源回收與梯次利用於一體的數位化平台。通過整合線上線下服務網絡,計劃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回收拆解提煉再製造」的閉環產業鏈,推動我國電子電器循環經濟規模在2030年前實現翻倍增長。
總結: 從手機安全回收到全品類電子廢棄物管理,中國資環的實踐為資源循環利用提供了可複製範本。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的雙重突破,既解決了高價值金屬提煉難題,又築牢了數據安全防線,標誌著我國在綠色經濟轉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隨著服務網絡持續擴展,這一系統有望成為全球電子廢棄物管理領域的標杆案例。
更多手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手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