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過去一周,國內一級市場資本加速向硬科技領域傾斜。在政策驅動與技術突破的雙重加持下,人工智慧、機器人及醫療器械等細分賽道成為投資焦點,共披露29起融資事件,總規模約41.88億元人民幣。其中北京市、廣東省等經濟活躍區域持續領跑,顯示出區域產業協同對資本流動的強大牽引力。頭部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鞏固競爭優勢的同時,新興項目依託差異化路徑快速切入市場,推動行業向智能化與專業化縱深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製造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科技與製造領域,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成為資本競逐的主戰場。人工智慧賽道完成4筆融資,總金額超7億元人民幣;機器人領域表現尤為亮眼,3筆交易吸金15.78億元,其中深圳市元鼎智能以近10億元C輪融資規模居首。這些企業通過全棧技術研發與場景落地能力構建護城河,例如具身智能代表企業千尋智能完成5.28億元PreA輪融資,其核心技術覆蓋機器人感知、決策與執行環節。
醫療健康賽道呈現多元化融資態勢,醫療器械以4筆交易貢獻超2億元融資規模,成為細分領域領頭羊。江蘇僅三生物憑藉合成生物學技術突破麥角硫因量產瓶頸,在PreA輪獲億元投資;北京悅唯醫療則通過心血管介入器械研發獲得近億元A++輪融資。生物醫藥與生物技術賽道雖各完成1筆交易,但企業如玄宇醫療在電生理領域的專利布局已形成顯著壁壘,其最新一輪融資規模達數千萬元。
從地域分布看,北京(7起)、廣東(5起)及江浙地區(各4起)構成投資三角,凸顯核心城市群在產業生態構建中的優勢地位。北京尚捷優藍科技聚焦化妝品新原料開發完成近7000萬A輪融資;杭州團家商業以智能民宿運營模式獲3000萬元A輪注資,印證區域產業集群對創新項目的支撐作用。資本向重點區域集聚的同時,也加速了技術轉化與市場應用的本地化協同。
新材料領域完成3筆融資,總額超2.5億元,合肥芯明科技與貝歐億等企業分別在空間計算晶片和聚烯烴彈性體國產替代方向取得突破。至格科技通過B輪億元融資擴大AR光波導產能,其微納光學技術已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金磁海納則藉助納米晶材料研發推動高端磁性元件國產化進程。這些創新成果不僅提升供應鏈安全性,更為智能製造裝備升級提供底層支撐。
總結而言,資本在科技與製造領域的精準投放,正加速人工智慧、機器人及醫療器械等關鍵賽道的技術疊代與場景落地。區域產業協同與核心技術突破的雙重驅動下,頭部企業通過規模化融資強化競爭力,新興項目則依託差異化路徑開闢新藍海。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和市場需求深度拓展,硬科技領域將迎來更密集的資本加注與創新爆發,進一步推動我國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更多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