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中國資本市場估值體系正經歷結構性重塑,在人工智慧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加速背景下,北向資金持倉動態成為觀察全球資本動向的重要窗口。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境外機構通過互聯互通機制持有A股規模達2.24萬億元,較去年底增長超百億,持倉結構變化折射出科技投資主線的強化趨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北向資金一季度持股市值突破2.24萬億元,持倉個股數量增至3393隻。電子行業以2300億元市值躍居第二大重倉板塊,較四季度末增加超211億元,顯示全球資本對半導體、消費電子等科技硬體領域的持續關注。同期機械設備、計算機等科技細分領域也獲得逆勢增持,反映外資對中國高端製造產業升級的認可。
在持倉結構上呈現"順勢加倉與逆向布局並存"特徵:科技方向延續四季度以來的強勢表現,電力設備板塊以2730億元穩居首位,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代表獲增持199億元;消費領域則出現價值挖掘跡象,社會服務、商貿零售等弱市中仍獲得外資逆勢加倉。這種分化配置策略既捕捉了科技成長機遇,又為後續消費復甦埋下伏筆。
電子行業持股市值環比增長10%,排名從第四升至第二,折射出資本市場對半導體國產替代、智能硬體創新等細分賽道的追捧。北方華創作為設備龍頭獲增持73.8億元,其市值增幅達59%;消費電子領域頭部企業也獲得持續資金流入,反映外資對全產業鏈技術突破的認可。
政策層面推動保險、社保基金等機構加速入場,預計2025年將為A股帶來超1.7萬億元增量資金。這種長期資本的穩定注入,與北向資金形成共振效應,尤其在科創板、創業板科技企業估值修復過程中發揮關鍵支撐作用。中央匯金等機構持倉彈性空間仍存,為市場提供重要安全邊際。
總結來看,2025年一季度外資動向清晰勾勒出"科技引領+消費托底"的配置圖譜。電子行業的顯著加倉印證了全球資本對中國科技創新實力的信心,而消費板塊逆勢布局則體現價值挖掘邏輯。隨著長線資金持續流入與產業政策落地,A股估值重構進程有望加速,在半導體、智能裝備等硬科技領域及高分紅藍籌中將湧現更多投資機遇。
更多電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