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資提速的核心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是財政政策提前發力,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顯著加速。截至一季度末,新增專項債券累計發行規模接近1萬億元,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3.7%;二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方案有效減輕地方財政壓力,為基建項目騰挪出更多資源空間。此外,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擴大至6,800億元,並重點投向重大工程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強化了政策支撐力度。
各地通過加速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形成實物工作量。統計顯示,13月全國重大項目新開工投資額達18.6萬億元,同比增長29%。資金端同步跟進,一季度政府債券淨融資規模達到3.87萬億元,同比多增2.52萬億元,其中專項債資金重點投向交通、能源和水利等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政策成效顯著,一季度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9%,對整體投資的貢獻率超過64%,成為基建領域的重要增長極。
當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背景下,基建作為逆周期調節工具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安排,2025年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達11.86萬億元,較上年擴大近30%。分析人士預計,在專項債加速發行、隱性債務置換落地及特別國債增量資金注入的共同作用下,全年狹義基建投資增速可能達到7%8%,廣義基建增速或維持在10%以上。二季度隨著重大項目全面鋪開和財政資金加速撥付,基建領域有望繼續保持高景氣度。
總結來看,一季度基建投資以顯著高於整體經濟增速的表現,有效對沖了房地產下行壓力,成為穩增長的核心支柱。政策端通過債務工具創新、項目審批提速等手段持續加碼,疊加重大項目密集開工形成的實物量支撐,未來基建仍將扮演"宏觀經濟穩定器"角色,為全年經濟增長提供持續動力。在財政前置發力和增量政策協同作用下,基建投資的引擎效應將持續釋放,助力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更多基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基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