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國內手機市場在政策刺激下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隨著"國補"政策的實施,智慧型手機銷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了2.5%的同比增長。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春節期間的政策效應,但節後市場表現開始走弱,顯示出政策紅利的局限性。在整體市場容量相對穩定的背景下,手機廠商正面臨如何實現持續增長的重要課題。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手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國補"政策自今年1月實施以來,對售價低於6000元的機型提供了補貼支持。數據顯示,2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達到1966.2萬部,同比增長37.9%;12月合計出貨4690.5萬部,同比增長1.9%。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在2月出貨量同比增長43.8%,12月國內品牌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4.7%。這些數據表明,政策對國產手機廠商的推動作用較為明顯。
儘管政策帶來了短期增長,但市場表現開始出現分化。2月國內手機上市新機型13款,同比下降43.5%;12月合計上市新機型同比下降9.3%。這表明廠商在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也在調整產品策略。進入3月後,政策效應逐漸減弱,市場面臨成長壓力。業內人士指出,單純依靠補貼無法刺激市場擴容,廠商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
面對政策效應的減弱,手機廠商開始調整策略。部分廠商通過完善產品體系、主攻細分市場來應對挑戰。在4000元以上價位段,市場銷售份額持續增長,每年銷量超過9000萬台,約占國內市場的1/3。廠商預計今年該價位段同比增速將超過20%,並積極布局這一市場空間。同時,價格競爭依然是重要手段,部分新品在享受"國補"後,價格較前代產品下降500600元不等。
在技術層面,AI大模型在手機端的應用成為關注焦點。廠商正在探索如何將端側模型小型化,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提供個性化服務。這涉及到感知、數據處理、用戶意圖識別等多層次AI能力的整合。部分廠商已經開始與供應商聯合定製晶片,以提升手機運行效率,為未來技術發展奠定基礎。
在外部環境方面,不確定的關稅環境給產業鏈帶來壓力。行業觀察顯示,產業鏈對擴產和開發新品持謹慎態度,主要元器件面臨漲價壓力,這可能影響中低端手機品類的市場表現。不過,這種影響目前還處於階段性,預計更大影響將在今年中顯現。
總體來看,雖然"國補"政策帶來了短期市場提振,但手機廠商需要從產品創新、技術突破、市場細分等多個維度尋求持續增長。在政策效應減弱、市場容量相對穩定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精準市場定位實現突破,將成為決定廠商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廠商還需要在供應鏈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做好充分準備,以應對可能的市場波動。
更多手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手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