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版圖中,上海正以迅猛的發展勢頭嶄露頭角。憑藉強大的科研實力、完善的產業鏈條和開放的合作生態,上海不僅在國內生物醫藥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更在全球範圍內展現出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上海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源頭創新能力令人矚目。2024年,上海生物醫藥製造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7個1類創新藥和15個第三類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分別占全國的17.5%和32.6%。此外,海外授權許可交易金額超過5億美元的項目達15項,交易額達到198.3億美元,同比增長30.5%,位居全國第一。
這些成績的背後,是上海對生物醫藥全鏈條創新的堅定支持。近年來,上海湧現出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成果。例如,我國首個在美獲批上市的自研自產創新生物藥、首個基因替代療法藥物「信玖凝」,以及全球首個2米PET–CT等,均誕生於上海。這些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為全球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
上海在構建生物醫藥創新生態方面不遺餘力。目前,上海已集聚了1400餘家生物醫藥企業,公共專業服務平台超過100個。預計到2025年,上海將培育不少於20家高質量孵化器,打造23個千億級產值規模的「科創核爆點」,初步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企業首選落戶城市。
在研發外包服務領域,上海的表現同樣亮眼。去年9月,一家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研究機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成為「央企CRO上市第一股」。此外,上海還通過高質量孵化器為初創企業提供共享實驗設備、駐場科學家等支持,助力企業快速成長。
上海始終以開放促創新,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截至2025年2月,上海外資研發中心達到597家。去年3月,《上海外資研發中心提升計劃》出台,支持生物醫藥領域外資研發中心享受進口研發用物品通關便利,優化入境和後續監管程序。
在「引進來」的同時,上海生物醫藥企業也在積極「走出去」。2023年10月,一款由上海企業研發的創新生物藥在美國獲批上市,填補了美國鼻咽癌的治療空白。隨後,另一款上海原創新藥在美國開出首張處方,成為首個在海外開出處方的上海創新藥。這些成果不僅展示了上海生物醫藥企業的實力,也為全球患者帶來了福音。
為加快創新藥械進入醫院使用,上海率先推出了「新優藥械」目錄政策。進入目錄的創新藥械能快速入院,儘早到達患者手中。去年7月,上海進一步明確「新優藥械」產品更新發布1個月內,以「應配盡配」原則入院配備使用。今年一季度,上海發布第五批「新優藥械」目錄,以簡易程序納入5個創新藥械產品,並助力企業打開本地市場。
此外,上海還通過組建總規模225億元的生物醫藥產業母基金,對生物醫藥全產業補鏈、固鏈和強鏈。今年3月,目標總規模100億元的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成立,旨在提升龍頭企業創新能力和產業能級。4月初,總規模100億元的未來產業基金完成首個直投項目決策,該基金瞄準處於概念驗證和中試階段的早期優質項目,引導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總結
上海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其強大的源頭創新能力、完善的創新生態、開放的國際化視野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未來,上海將繼續厚植生物醫藥創新土壤,推動更多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貢獻更多「上海智慧」和「上海力量」。
更多生物醫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物醫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