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機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其更新換代直接關係到春耕質量和效率的提升。今年,我國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其中包含支持農業機械報廢更新的內容。金融機構積極響應政策,通過定製化金融服務,助力農業主體實現農機更新,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浙江建德,一家農業企業積極探索智能化農業轉型,但購置新型農機的大額資金需求成為發展瓶頸。當地銀行敏銳捕捉到這一需求,創新推出「共富·農安貸」,為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量身定製金融方案。依據企業良好信用記錄與較大經營規模,銀行快速授信600萬元,助企業順利購置植保無人機、烘乾機等先進農機。其中,無人機每小時能高效噴灑80畝左右農田,不僅省時省力,還大幅降低農藥用量,為水稻豐收築牢根基。
政府補貼通常聚焦於農機購置的直接成本,有一定額度和範圍限制,而銀行金融支持則更具靈活性和全面性。在資金補充方面,當政府補貼無法覆蓋農機更新全部費用時,銀行貸款可提供足額資金,讓農戶順利完成設備升級。在還款方面具有彈性,可根據農戶種植周期、收入季節性特點,制定個性化還款計劃,並提供「無還本續貸」等服務,嚴格執行「不隨意抽貸、不盲目壓貸、不附加條件續貸」的原則,提升企業融資效率。
圍繞老舊農機報廢更新,金融機構創新推出很多針對性專項信貸產品。在產品設計之初,如何把握好「度」,避免給自身未來發展帶來風險,是各家銀行關心的重點問題。為保障普惠性,銀行降低准入門檻,擴大支持範圍,讓更多有農機更新需求的農戶受益;同時提供利率優惠和靈活還款方式,減輕農戶負擔。在風險控制方面,銀行加強貸前調查,深入了解農戶經營狀況、信用記錄、還款來源等信息,建立風險評估模型,科學確定貸款額度和利率。
為更好地平衡風險與普惠性,銀行引入第三方合作公司為農戶擔保,通過第三方公司繳納30%保證金,若農戶出現違約則由第三方公司給予代償,第二還款來源有一定保障。貸款資金直接支付至農機供應商在銀行的對公帳戶,能有效防範資金被挪用風險,供應商後續也有責任為農戶提供售後服務,保障農機具正常使用,間接提高農戶還款能力。未來,銀行計劃擴大農機金融支持範圍,通過嘗試構建「金融+產業+技術」協同網絡,聯合農機廠商、衛星服務商、電商平台,建立農業資產信用評估平台,實現「數據換額度」。
總結
金融機構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助力農業主體實現農機更新,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在補貼與信貸的雙向支持下,農戶能夠順利完成設備升級,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銀行通過風險控制與普惠金融的平衡,確保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和普惠性。未來,隨著「金融+產業+技術」協同網絡的構建,農機金融支持將更加廣泛和深入,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更多農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