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美國政府近期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干預藥品價格體系,將海外定價作為壓低本土藥價的核心槓桿。這一舉措聚焦於GLP1減重藥等高溢價藥物領域,試圖通過跨國比價機制打破製藥企業的定價權,並引發行業關於研發成本分攤的激烈爭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藥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5月12日生效的新政要求政府支付的藥品費用與海外最低價掛鉤,目標使美國成為全球藥價窪地。政策制定者預計,部分藥物的價格降幅可能達到59%80%,甚至接近九成。該機制特別瞄準了在美國醫保系統中支出最高的GLP1類減重藥物,這類藥品在美月均費用超過1000美元,而歐洲同類產品僅需約十分之一的支出。
數據顯示,司美格魯肽和替爾泊肽等GLP1受體激動劑在美國醫保覆蓋下的高價與海外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為應對政策壓力,部分藥企已主動將無保險患者的現金購藥價降至500美元/月,但仍遠高於歐洲水平。這種跨國價格差異直接反映了不同醫療保障體系對成本分攤的差異化處理。
新政要求"減少中間商環節",鼓勵藥品以最惠國價格直供消費者,這觸及行業複雜的利潤分配機制。藥企辯稱定價差異源於各國醫保談判模式的不同,且美國市場貢獻了全球70%以上的行業利潤。有分析指出,若強制降價持續,未來十年製藥企業可能面臨超過1萬億美元的潛在損失。
儘管新政獲得降低民眾用藥負擔的支持聲浪,但其法律效力和實際效果仍存在不確定性。反對者警告過度干預將削弱創新藥研發投入,而支持方則強調通過醫保價格談判機制(如2024年計劃公布的15種藥品清單)可逐步實現平衡。此前案例顯示,某抗凝藥物經談判後降幅達51%,證明該模式具備操作空間。
總結來看,這項政策標誌著美國在醫療改革中邁出的關鍵一步:既試圖通過國際價格聯動緩解民眾用藥負擔,又面臨保護醫藥創新生態的複雜挑戰。隨著後續醫保談判清單的公布和訴訟風險的浮現,製藥企業與政府間的定價博弈將持續影響全球藥品市場格局。
更多藥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藥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