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北京市通州區在推進海綿城市工程中創新採用全封閉氣膜技術,在玉帶河大橋東側施工現場打造了國內首例覆蓋施工全周期的大跨度氣膜設施。這一突破性實踐不僅解決了傳統施工中的環保難題,更通過智能建造技術為城市生態治理提供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案。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海綿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通州居民核心生活圈內,一個長165米、寬80米、高37米的巨型白色氣膜矗立在玉帶河畔。這座展開面積達21000平方米的"透明堡壘"將整個海綿城市施工現場包裹其中,成為北京市首個實現施工全周期封閉管理的工程設施。通過內外壓差支撐和斜向鋼纜固定技術,該氣膜成功隔離了施工過程中產生的90%以上粉塵,並使噪聲污染降低71%,為周邊18000餘名居民創造了安靜的生活環境。
氣膜採用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經過三層特殊塗裝處理,在保持高強度的同時具備自潔功能。這種新型膜材配合智能監測系統,可抵禦暴雨、強風等極端天氣對施工現場的影響。項目團隊首創將斜向網狀鋼纜固定技術應用於氣膜結構,使這座最大淨高差達60米的建築無需任何支撐柱即可自主成形。從基坑開挖到主體建設的所有工序均在密閉空間內完成,創造了國內複雜工況下氣膜應用的新紀錄。
在冬季施工中,氣膜通過類似溫室大棚的原理形成溫度緩衝層。這種設計使施工現場始終保持適宜作業環境,有效解決了北方地區冬季施工受限難題。數據顯示,該技術的應用不僅保障了工人健康安全,更讓工程進度在寒冷季節保持穩定推進,為後續機電裝修和聯調聯試奠定了基礎。
經過近一年運行,玉帶河大街"調蓄池+泵站"主體結構已全面完成。這座兼具環保與智能特徵的氣膜設施,將作為海綿城市工程的核心樣本載入北京建設史冊。其創新應用不僅解決了施工擾民難題,更通過綠色技術實踐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提供了新思路。隨著項目進入機電裝修階段,這項融合生態治理與智慧建造的技術方案將持續釋放環境效益,成為副中心水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支撐。
這個白色氣膜構築的"透明工地",既守護了居民的生活安寧,又推動著海綿城市建設的進程。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環保施工與工程進度雙贏,這種模式正在重新定義現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範式。當調蓄池與泵站正式投用時,這座曾引人注目的氣膜建築將完成歷史使命,但其開創的技術路徑將繼續引領城市生態治理的新方向。
更多海綿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海綿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