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自2024年5月15日外國旅遊團乘坐郵輪入境免簽政策全面實施以來,中國的港口城市迎來國際遊客的熱潮。數據顯示,上海、天津等主要郵輪母港的旅客量顯著增長,區域聯動效應和通關效率提升為旅遊業注入新動力,同時支付便利性和行程規劃等問題也逐漸浮現。這一政策不僅重塑了中國沿海城市的旅遊版圖,更為全球遊客探索中國提供了全新窗口。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入境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郵輪免簽政策實施一年間,全國主要港口迎來客流高峰。以上海為例,截至2025年5月13日,上海邊檢總站浦江邊檢站累計查驗出入境郵輪580餘艘次,出入境旅客達226萬人次。五一假期期間,愛達·魔都號、海洋光譜號等四船同靠上海港,單日客流近3萬人次,創三年來新高。天津國際郵輪母港數據同樣亮眼:一年內出入境郵輪增長67%,旅客量同比激增93%。青島郵輪母港預計2025年接待航次將翻倍至40個以上,廈門口岸更在五一期間實現雙輪同靠,單日客流超7000人次創新高。深圳邊檢總站數據則顯示,今年前五個月查驗郵輪旅客12.1萬人次,同比增長287%。這些數字印證了政策對入境游市場的強勁拉動作用。
政策不僅激活單一港口的經濟活力,更通過「郵輪+岸上深度游」模式串聯起跨地域旅遊資源。天津入境遊客足跡覆蓋京津冀及沿海多省市,五一假期帶動周邊餐廳營業額上漲超30%,支付寶境外消費金額同比激增180%。青島韓國遊客占比達93%,棧橋、八大關等景點成為「打卡熱點」,山東口岸的中韓客貨班輪更讓周末短途游成常態。廈門與漳州土樓聯動、上海與浙江水鄉古鎮的跨城體驗,使熱門景區外國遊客量實現兩位數增長。這種區域協同效應,讓境外旅客在一次行程中深度感知中國多元文化魅力。
為減少簽證流程對時間的消耗,上海、天津等口岸推出「靠港即下」服務:民警提前登船採集信息,使旅客通關縮短至35秒/人。五一期間,天津邊檢通過預查驗為6000名旅客節省近4小時等待時間。一位遊客反饋:「從下船到通關僅用五分鐘,體驗感極佳。」這種高效流程極大提升了國際遊客對中國服務的滿意度,成為政策落地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儘管成效顯著,但配套服務仍存在短板。部分老年境外遊客因對電子支付陌生,在現金找零時屢遇困難;入境游高峰與國內節假日重疊導致交通擁擠,如故宮、國博等熱門景點需多次查驗護照,耗費時間成本。業內人士建議船務公司和地接社優化行程規劃,錯開高峰期,並推動景區實現「一證通查」以提升效率。
總結:郵輪免簽政策實施一年來,在激發入境游市場活力的同時,也暴露出支付、交通和證件核查等方面的挑戰。未來需通過優化服務流程和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釋放郵輪經濟潛力,為國際遊客提供更優質的旅行體驗,真正將「坐著郵輪看中國」打造成世界旅遊新標杆。
更多入境游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入境游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