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數位技術加速向農業生產各環節滲透,山東濰坊安丘市正以"算力"重塑傳統農耕模式。通過多光譜無人機監測、智能傳感網絡構建和算法模型優化的深度融合,當地實現了從粗放經營到精準管控的跨越式升級,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推動農業綠色轉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算力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在石堆鎮岳家官莊村智慧化示範田上空,搭載高精度傳感器的無人機正進行全天候數據採集。通過解析作物反射光譜特徵,系統實時生成農田"健康地圖":深紅色區塊標記優質豐產區域,黃綠色斑塊則警示土壤養分失衡風險。基於這些可視化數據,變量施肥機可精準定位缺素地塊實施靶向補給,同步啟動的生物防控無人機實現病蟲害高效治理。數位化管理使示範田化肥使用量減少20%,麥苗均勻度提升10%以上,作業效率較傳統方式提高6倍。
在景芝鎮現代化家庭農場中,數位技術構建起作物生長的精密調控系統。通過0.1級精度溫濕度傳感器、仿生光譜補光裝置和智能水肥滴灌設備,農業生產實現全要素數位化管控。數據顯示,過去需要10人維護50畝農田的人力需求,如今通過手機端數字農場平台即可由單人輕鬆管理百畝設施大棚。這種精準化管理模式使單位面積勞動生產率顯著提升。
石埠子鎮大陸戈莊村的數位化大棚展現了技術賦能的深層價值。依託土壤墒情監測系統和環境調控算法,傳統年採收3茬的限制被打破,現在全年可穩定產出6茬高品質農產品。裂果率從10%降至2%,生產用水減少40%,每畝綜合收益增加8000元。農場主通過手機實時查看土壤含水量數據,取代了憑經驗判斷的傳統方式,人力成本降低50%,真正實現了"用數據種地"的轉變。
石堆鎮已建成覆蓋1.2萬畝耕地的智慧農業網絡,通過智能傳感裝置和中化MAP系統算法模型生成個性化種植方案。2024年應用地塊平均增產20%,綜合成本下降15%。未來三年,該模式將覆蓋全鎮七成大田。安丘市正加速構建農業全鏈條數字中樞,推動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入生態農場和設施農業建設,為產業升級築牢數據基礎。
從天空監測到地面感知,從大田種植到設施栽培,算力種田正在重塑現代農業的生產邏輯。通過將環境參數轉化為可計算的數據流,安丘市不僅實現了資源利用效率的躍升,更探索出一條綠色增產與效益提升協同發展的新路徑。這種"數字基因"的植入,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強勁的數智動能,彰顯著中國農業現代化轉型的生動實踐。
更多算力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算力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